煤城铜川每平方公里每月自然沉降量高达22吨,居关中各地市之首;农业大市渭南,重工业比重高达87.2%,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改观;集中供热率不足50%的咸阳,如何破解热源问题,成为不得不破解的难题。5月30日至31日,省人大三秦环保世纪行以为关中各地市大气治理联防联控为专题,走进铜川、渭南和咸阳,发现诸多大气治理上亟须破解的难题。
经过多年的转型,煤城铜川依然难以摆脱对资源性产业的依赖。统计显示,目前,以煤炭和水泥为主,每年的运输量高达4950万吨,每天数千辆重型车辆奔波在铜川的工矿、厂房。由此带来的抛洒扬尘困扰着煤城铜川的大气治理,致使煤城铜川自然降尘量高居关中各市之首,每平方公里每月自然降尘高达22吨。
传统的农业大市渭南,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大气治理面临重重困难:由于重工业比重过重,能源消费结构又主要以煤炭为主,带来的结果必然是“雾霾锁农城”,统计显示,如果按照PM2.5评估,渭南市一季度二级以上的天数仅6天,这个数量与省会城市西安的5天相比,仅仅多出一天。
地处西咸一体化核心区之一的咸阳,目前集中供热率不足50%,按照规划,到2015年,咸阳市的集中供热要达到85%,如何在不增加新热源的基础上,解决新增集中供暖面积的热源问题,咸阳市找到的是发电企业的工业余热。然而,大量网管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热力企业已成政策性亏损企业的大背景下,能否实现余热资源的再利用,考验着各方面的智慧。
铜川:自然降尘高居关中之首
经过多年的治理,煤城铜川似乎依然难以摆脱资源型城市面临的环境困扰。“大气环境污染依然严重,尤其是自然降尘强度居关中各市之首。”铜川市环保局局长万水库毫不隐晦地说。
自然降尘是指一个时期内一定区域面积降落到地面的颗粒物,是衡量一个地区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铜川市的自然沉降到底有多严重,一组数据的对比最能说明问题: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铜川市大气中颗粒物的自然沉降每平方公里每月高达22吨,而同处关中地带的宝鸡,每平方公里不足8吨,即使在大气治理方面诟病最重的省会城市西安,每平方公里每月的自然沉降量也不足18吨。
对比另一数字,其中隐含的问题更令人玩味:铜川市环保部门的统计,2012年,该市空气质量良好天数实现大飞跃,达到了329天,高居关中各地市之首,超过了自然降尘量只有不足8吨的宝鸡。
“虽然铜川市大气污染物指标大多降到了良好天数以下,但不可否认,相比较而言,大气中污染物的含量还是比较高的。”对于两组数据的矛盾,万水库局长这样解读。
“灰霾飘在天上,根子却在地上。”对于高居榜首的自然降尘量,万水库局长认为,这是目前传统产业结构带来的必然结果。作为资源型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地区,经过多年的努力,铜川的产业结构得到了初步改变,但从总体上看,依然难以摆脱对煤炭、电力、水泥等传统产业的依赖。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以煤炭、石灰石等为主,每年铜川的物料运输量达到了4955万吨,每天都有数千辆重型运输车辆奔波在铜川市的各条道路上,这些车辆的抛洒,已经成为污染铜川大气的绝对主力。
“初步统计,在目前铜川的主要污染物构成中,道路运输扬尘占到了54.1%,远远超过了氮氧化物和工业烟尘所占的比重。与以往相比,铜川在大气环境治理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与全国其他城市,甚至是关中很多城市相比,还有很多薄弱环节需要改进。”万水库局长分析说,“一个地区自然降尘量越大,对群众带来的生产生活影响自然越大,甚至会对健康带来潜在的威胁。”
据了解,目前,铜川市正在积极争取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建成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然而,面对高居不下的自然降尘量,如何早日让群众呼吸上干净、新鲜的空气,我们共同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