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日前,天津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命名17个文化产业园区为天津市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7个示范园区的确立,也让各个园区更加明确地按照各自区别化路线发展,天津文化产业的新格局也将逐步明晰。此次公示的示范园区中,C92、凌奥、3526、辰赫、北新、六号院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都是“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关注项目。这些示范园区,针对各自区域优势和资源特点定位,都形成了一定的特点。
据了解,17个示范园区项目与本市整体文化产业布局、发展有着直接关系。在本市“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四带多点”的产业空间布局。将进一步开发利用区域优势资源,形成特色突出、错位发展的文化产业空间格局,重点打造中心城区都市文化产业带、滨海新区开放型海洋文化产业带、北部山区休闲旅游文化产业带和周边区县民俗文化产业带,发展完善形成“四带多点”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同时,“十二五”期间,本市还将实现文化产业各领域、各层面的全要素发展,形成“三箭齐发”态势。在全面提升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演艺娱乐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加快推进数字内容与动漫、文化创意园区、文化主题公园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扶持发展文化会展、艺术品交易、文化旅游、文化用品制造等相关产业。这些产业形态格局的发展布局,与产业园区项目的结合及错位发展,将逐步打造出天津文化产业的新格局。
分布在全市各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各自有着不同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模式。首批确定的示范园区大多已经经历了数年的筹备和初步运营,也都已形成一定的发展模式和特点。
老建筑承载新兴产业
利用特色老建筑打造全新的文化产业园,是时下部分园区采取的文化传承再造方式。
红桥区的意库创意产业园便是利用老建筑建造新园区的示范园区之一。占地30000平方米的意库创意产业园内,有着十余栋上世纪50-90年代的特色建筑,加之颇具创意的墙面涂鸦和园区小品,让园区成了不少年轻人拍摄婚纱照的新热点,这种外观的创意特质也彰显了园区的文化范儿。
作为天津市最早的创意产业园,意库也经历了几轮转型。2007年,意库成立之初的定位是发展城市空间设计产业,现在,意库园区内仍有20余家建设设计类公司。到了2009年,意库开始尝试多元化路线的发展,并陆续在城市空间设计、文化影视、时尚消费、软件开发、工业设计等众多创意产业中做了尝试。“现在,入驻园区的企业主要有设计类、时尚消费类、动漫类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天津意库创意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征说,不同于北京798的商业氛围,现在的意库是要打造一个专业化品牌化的产业载体运营机构,“与需求对接,根据需求形成集聚”。
同样是以老建筑为基础,绿领创意产业园则是在运用工业遗址实现文化再生。河北区商务委负责人介绍说,天津纺织机械厂始建于1946年,由于工业东迁战略,现有厂区、厂房被闲置,经过综合改造后打造成了绿领创意产业园。
绿领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绿领产业园区的基本定位是低碳产品与技术的展示与体验中心、采购与交易平台以及研发中心。园区改造后,产业类型将扩充至建筑节能、工业减排、新能源开发利用、生态保护、低碳艺术品展示及投资等多个领域。园区在保持原有建筑肌理的基础上,重塑风貌景观,增加新型产业要素,吸引和聚集节能减排环保领域的认证咨询、研发设计、会展策划、营销流通等行业企业,带动绿色产业链的快速培育和发展,成为新兴支柱产业之一。
“要达到低碳产业集聚的目标定位,园区自身就必须首先是一个节能环保的示范园区。”绿领产业园区负责人介绍说,在改造过程中,园区采用了大量节能控制措施,新材料保温外墙、新技术窗体遮阳,可控开窗面积、智能楼宇管理等几十种既先进又具推广价值的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嵌入到建筑体,使每栋建筑既是节能屋,更是展示厅。同时园区更多地利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效比,示范性应用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太阳能集中供热系统、热交换新风系统、风光互补路灯、屋面雨水收集、无水小便斗、室外自渗透型停车位地面等环保科技手段,推进节能环保。
旅游资源嫁接文化升级
本市一些区域的旅游资源也通过文化产业园的示范园区得以扩展。例如,位于津南区的小站文化产业园区就是由5个景区构成的复合型旅游项目。
总建筑4000万平方米的小站文化产业园区,包括小站练兵园、小站古街、天山米立方、名洋湖生态园和红山文化博物馆五部分,集合了“吃、住、行、游、购、娱”全部功能分区。整个园区依托近代小站练兵文化和小站稻文化贯穿建设,位置分散但文化联系紧密。“练兵园以爱国主义教育和军事生活体验为主题。”小站镇文化产业办主任姚朝玉介绍,由于练兵时期入驻了大量安徽籍兵将,小站古街就以津徽文化特色建筑,打造了功能齐备的标志性商业中心。水上娱乐项目米立方和名洋湖生态园则依托小站稻文化命名和定位。生态园中留有10亩水稻田,小站稻播种、收获的全过程可被参观。而红山博物馆、泉圣阁博物馆和正在洽谈的两所陶器、钱币博物馆,将以博物馆群的形式,吸引全国收藏爱好者和游客。并结合小站文化形成一个历史文化相融、功能拓展相辅相成的立体历史文化旅游场所。
高科技诠释文化创意
以高科技手段将文化创意诠释出现代、超前的产业发展规划,是目前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另一支主力军。
作为智慧山项目中的重点园区之一,滨海广告产业园与项目内其他业态形成了一个“高新技术+文化创意”的产业链条。其中,以滨海卡梅隆3D影视基地为龙头和特色,打造世界级的3D技术产业集群。未来,滨海卡梅隆3D影视技术基地的建设运营将主要从3D影视前期拍摄、后期制作、3D转播实验技术研究、设备及系统研发、教育培训及在教育、医疗、通讯、国防等多领域推广3D技术等方面展开。
同时,结合滨海高新区的优势产业,延伸网络与数字产业集群。如今,高新区内汇聚了天津市90%的动漫游戏企业,聚集效应日益凸显。神界漫画、仁永动画、天影集团、天津广电网络、完美世界、悠视网、酷米网等100多家全国知名的文化创意企业,注册资金达16亿元,从业人员达5000余人。其中,核心骨干企业70余家,涵盖动漫游戏、新媒体、互联网等行业,去年文化企业销售收入达18亿元,年产原创动画片达4000分钟,拥有专利、软件游戏著作权、动画片版权、图书版权等500余项,形成了神界漫画版“四大名著”、空中猛犸3G手机网游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天津品牌”。
位于陈塘科技商务区内的天感科技园,是与市科委、河西区政府联手打造的天津市影像材料特色产业基地,也是影像科技应用于文化产业的代表基地。近年来,天感科技园基于对影像材料的开发与研究,自主开拓了利用“天津”牌数码艺术纸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和数码输出技术,实现书画艺术珍品高仿真复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园区利用原天津远大感光材料公司闲置老车间厂房及办公场所进行改造,打造成具有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平台。近年来,园区通过以“天津”牌数码艺术纸为载体,运用现代化数码采集、复制、输出技术,制作出高度融合传统书画技巧与现代数码技术的各类艺术珍品,实现了影像材料技术的延伸发展,发展了独特的文化创意产业。
天感科技园内目前有入驻企业22家,其中有18家属于文化创意产业,包括高仿真复制品的制作、瓷艺术工艺品的制作、丝网印刷、艺术网站制作、全息影像制作、当代艺术品交流等多个方面。通过“陈塘庄美术科技馆”这个展览、展示平台以“海外藏中国历代书画”作为其长年主题,至今已举办了20余次文化艺术展览及会议,共接待30000余名参观者。
聚合上下游产业打通起步期瓶颈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在其发展过程中累积了一定的经验,也发现了一些瓶颈。如何突破这些瓶颈,不但对其自身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也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业内专家建议,园区应及时引入具有超前性和持续发展力的企业,如此才能发展得更加稳健和长远。稿件统筹骆文靖
经验
不仅提供场地设施
更要集合企业优势
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同时也逐步显现出发展过程中的瓶颈。目前,文化产业园管理与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否,与院内企业发展情况有着较直接的关系。意库董事长刘征表示,创意产业的公司通常起步比较低,多是中小微型企业,“我们就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和成长路线,提供全程性、复合性、引领性的服务体系。”
从发展层面而言,产业定位是园区立足之本。绿领产业园负责人说,“绿领的产业定位围绕建筑节能及相关产业,包含建筑节能、绿色照明、工业减排、生态家居、绿色能源。我们通过集聚知名企业落户,对低碳产业提供合理的产业支撑,并为园区企业提供‘一站式’援助服务,从而带动产业上下游服务链在园区的聚合,最终形成一个稳固的产业共生网络。”
“不仅要给企业提供研发、生产、经营的场地,办公、通讯与网络等共享设施,还要提供政策、融资、法律和企业管理等中介服务,更重要的是谋划多元方式,集合中小企业各自优势,攥成拳头找市场,帮助企业把专利、发明、成果尽快形成商品进入市场,扩大盈利。”绿领园区相关负责人王钟钦表示。
通过产业规划实现园区产业结构调整,也是文化产业园区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天津世纪天感影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陈朝表示,天感科技园一直从事影像材料产业及周边技术的研发与制造,园区内的很多企业也一直以制造用于艺术绘画和影像的高端产品为主业,生产国际顶级油画布、美术纸、卷装宣纸、水彩纸等系列产品,并为国外著名的PREMIER品牌代工,还生产影楼用高端防水和普通RC相纸等产品,产品畅销国内外。“相对于国内同行,我们有坚实的物质基础。”2011年,天感科技园共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人民币。其中有2家科技小巨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人民币,文化创意企业实现收入1.6亿元人民币。
瓶颈
缺乏经验知名度
竞争招商有难度
尽管各产业园区通过几年打拼,已经累积了不少经验,但各家园区也都开始凸显出各自不同发展阶段的瓶颈。例如,天感科技园擅长的海外高仿真复制市场,眼下国内外的某些企业一直垄断着这一领域,这些企业经营的时间比较长、经验也很丰富,已受到业内人士及大众的认可。而天感科技园是由传统工业改制转型成为文化企业的,还属于这个行业的新生力量,经验尚浅,这无形中就给发展带来了阻力。
主打旅游牌的小站产业园在文化企业招商上也有些难度。“目前小站古街正在招商阶段,相关工作人员都在忙于四处寻找适合的文化项目落户。”姚朝玉说,文化项目分布地点较为分散,招商周期就会有所延长。而与外地较为成熟的文化产业园区相比,园区在知名度上还有不足,也存在配套产业刚刚起步阶段相对竞争力稍弱等问题。
专家观点
文化产业园区 亟须转型期规划
首批公布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大都已经经历了2-5年的运营阶段,园区企业也开始呈现效益分化。专家认为,目前多数产业园区都面临着转型瓶颈和更新产业规划等问题。
“经过起步期的发展,现在多数园区都应该进入新的转型期了。”国家文化部艺术科技专家、天津舞台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张金玉表示,文化产业园区与其他行业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行业理念和风向更新很快,园区建设也必须随时进行调整,除了对整体产业发展进行规划、多行业衔接等之外,园区企业也应当适时洗牌,及时引入具有超前性和持续发展力的企业,让园区保持稳定的造血功能,如此才能发展得更加稳健和长远。
文化产业要发展,首先要明确其概念和外延产业。张金玉表示,在文化产业层面来看,传统意义上的书画戏剧等都只能算是文化产品,属于狭义文化概念,而广义的文化产业中还应当包括公共服务产业、旅游文化资源利用、多行业资源平台构建等方面,共同形成上中下游通常的产业发展链条和经济效益集成平台。“对园区内企业的孵化、扶持发展等都是园区的必修课,对于文化产业来说,需要更大的舞台和专业的产业规划团队。”张金玉表示,目前大大小小的各类园区普遍存在“租金重于定位,招商误当战略”的误区,“一些园区受到经营压力,而过于注重租金收取,对企业定位和发展模式等问题有所妥协,引入的企业逐步偏离了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将文化产品销售和园区配套等边缘产品当成了主营对象,这就不利于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张金玉还指出,专业园区管理人才的引进、产业规划团队建设等基础条件的不成熟和人才匮乏,是眼下很多园区发展受限的根源所在。同时,作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载体,园区还应当重点打造过硬的品牌,并且扩大其影响力,从而形成文化产业效应,像华清池、刘三姐等旅游文化带动的区域综合经济效应等都是很好的实践案例。
(责任编辑: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