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爆发式增长与深圳实践

2013年08月21日 10:49   来源:中国文化报   

深圳探索出“文化+科技”等产业模式,并涌现了一批重点文化企业。

近10年来,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增长态势强劲。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强,文化产业从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进入爆发式增长期。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提供了重要路径。

  文化产业爆发式增长的标志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新世纪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强调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这是中央文件首次提出“文化产业”概念;2002年,十六大进一步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调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2007年,十七大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高度,强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2012年,十八大将文化实力和竞争力作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强调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

  中央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措施的密集出台,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20%,远高于同期GDP增速,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逐步增加,凸显出成为支柱性产业的巨大潜力。特别是2008年至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2%,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近一倍。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3479亿元,增长21.96%,占GDP比重达2.85%。

  深圳是我国文化产业爆发式增长的典型城市。在文化资源短缺、文化底蕴不足、文化人才稀缺的情况下,深圳文化产业却迅速崛起,在较短时期内建立起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成功探索出“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金融”等发展模式,被外界誉为“创造了文化发展的深圳奇迹”。深圳文化产业爆发式增长,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1.增长速度快。近10年来,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一直强劲增长,年均速度近25%,高于同期GDP增速近一倍;2012年实现增加值1150亿元,占GDP比重达9%,位居全国城市前列,成为全市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带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当前较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今年上半年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647亿元,增速仍高达18.5%,高出GDP增速9个百分点,成为深圳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特别是全市文化创意“百强企业”发展速度更快,平均增速超30%,如腾讯今年第一季度总收入同比增长40.4%,华强文化科技集团前5个月总收入同比增长34.7%。

  2.产业规模大。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连续上新台阶,2003年仅为135亿元,2008年突破500亿元,2012年突破1100亿元,总体规模保持全国领先地位。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文博会是文化产业爆发式增长的一个重要缩影,总成交额从2004年首届的356亿元,到2010年第六届突破1000亿元,再到今年第九届的1665亿元。全市文化企业总体规模庞大,总数量达4万多家,从业人员90万人,年出口额30亿美元。一批领军文化企业实力雄厚,全市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就达20家,如华强文化科技集团下辖27家专业公司,连续4届蝉联“中国文化企业30强”,被评为“十大最具影响力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腾讯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收入超过百亿元的互联网企业,2012年总收入达439亿元、盈利155亿元。

  3.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从分层情况看,深圳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影电视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发展迅速、比重上升,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比重逐步下降,2010年分别同比增长39.99%、41.84%、13.94%。动漫游戏、文化软件、新媒体及文化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业态发展迅猛,去年平均增速近30%,全市文化创意“百强企业”中新兴业态企业占50%。第九届文博会首设文化新业态展区,文化产业核心层参展比例高达95%。

  4.发展效益显著。文化产业成为深圳最活跃、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实现了产出和效益同步增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纳税贡献连续两年超同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物流业,对世界经济低迷环境下深圳GDP仍保持近两位数增长贡献巨大,成为加快转型升级、打造深圳质量的先锋力量,如宝安区西乡街道形成了4个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企业261家,去年文化产业增加值高达50亿元,占GDP比重近15%,一个曾经的僻远之地变身为前景广阔的产业总部。深圳还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综合功能,强调人文价值和市场价值并重,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经济效益最优化,如华强动漫公司出品的《熊出没之过年》创央视少儿频道开播以来的最高收视率,并成功进入国际主流动漫平台尼克频道和迪士尼频道。深圳文化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引起了国内外极大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得知深圳文化产业的高增长率时,感慨深圳的实践再次证明了“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文化产业爆发式增长的特征

  从我国和深圳的实践来看,文化产业爆发式增长有四个主要特征:

  1.需求井喷化——文化产业成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实现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居民消费进入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并重期;超过5000美元时,进入精神文化需求旺盛期,出现跳跃式的“井喷”,并保持长期增长势头。2012年我国人均GDP超6000美元,居民消费正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精神文化需求呈“井喷”之势。一方面,随着经济条件宽裕、教育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人们参与文化活动、进行文化创造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实现文化权利的意识更加高涨。另一方面,中央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为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这些都为文化产业爆发式增长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很多产业出现产能过剩问题,文化产业是少数几个总供给不能满足总需求的朝阳产业之一。据统计,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分别达到1102元和165元,比2002年分别增长170.7%和253.8%,年均增速分别高达11.7%和15.1%。文化产业爆发式增长需求潜力大、市场前景广,成为消费拉动的重要着力点,有利于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的新期待,更好实现公民文化权利。

  2.科技融合化——“文化+科技”趋势日益明显,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发展迅猛。文化产业爆发式增长,创意是促使发展的原动力,科技是支撑发展的推动力。文化产业“内容为王”,没有内容,机器、设备等硬件只是空壳;但内容创新和发展必须以科技为前提和手段,只有借助科技力量,文化才能以更快速度、更新内容、更活形式、更广受众得以转播。数字、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一系列新兴文化业态,极大提高了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提升了文化产品的附加值,促使文化产业不断升级,这是文化产业爆发式增长的一个重要特征,反映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如,动漫和网络游戏产业迅速兴起,互联网、手机等成为文化传播的新载体,二维码技术应用产生了新的出版物种“会说话”的图书等。我国及时在文化领域提出了科技创新战略,实施“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和文化创新工程,推动深圳高新区等16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在深圳召开“全国文化与科技融合座谈会”,“文化+科技”模式逐渐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有效路径。从一定意义上说,谁拥有了高新技术的优势、融合步伐快,谁就抓住了文化产业爆发式增长的领先优势,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掌握文化发展主动权。

  3.贸易全球化——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文化“走出去”成为优化外贸结构、推进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文化影响力的必然要求;同时,文化产业爆发式增长,自身也迫切需要“走出去”,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提高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实现又好又快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文化发展坚持“两条腿”走路,在继续推动政府主导文化交流的同时,积极探索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运作方式,着力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推动建设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打造深圳文博会等国际文化交易平台,以企业为主体、以文化贸易为主要方式,加快产品和服务“走出去”,鼓励文化企业通过投资、合资、参股等多种方式,在境外兴办文化实体,更直接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2012年我国文化产品出口额为217.3亿美元,同比增长16.3%,连续多年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核心文化产品出口总额逐年增长,国际文化贸易逆差明显缩小,如图书版权引进和输出比由2003年的15︰1下降至2010年的3︰1。

  4.体制改革稳步深化——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产业主体不断壮大。我国文化体制改革2003年开始在深圳等九省市和35家单位试点,2006年全面推开,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速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推动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充满活力的管理体制,为各类文化产业主体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制和市场环境,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重塑市场主体,一大批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变为市场主体,据不完全统计,有近2100家国有文艺院团完成改革,全国出版发行、电影电视剧制作等领域基本完成全行业转制,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6500多家、核销事业编制28万多个,市场活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完善市场体系,出台一系列促进扶持的优惠政策和具体措施,健全文化市场准入机制,社会资本纷纷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银行信贷大幅增加,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日益优化。做大做强产业主体,文化企业融资步伐加快,近200家企业有上市计划,整体实力迅速壮大,涌现出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和一批总资产、总收入“双百亿元”的大型骨干文化企业,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就深圳而言,推进文化产业爆发式增长坚持了“五个结合”:

  一是坚持内容导向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提升文化产品的内涵和质量。文化产业的内容永远是根本,是核心竞争力。深圳牢固树立“内容为王”的观念,坚持以文化产业承载文化理想和文化价值,以价值创新提升文化产品的内涵和质量,以高品位支撑文化创意,以丰富供给满足文化需求,以内容质量开拓文化市场,以价值优势赢得产业发展优势。《走向复兴》、《迎风飘扬的旗》、《命运》等时代最强音唱响全国,就是以内容的价值赢得群众喜爱,弘扬中华文化和时代精神。同时,作为市场经济发育较早城市,深圳注重通过市场机制把握文化供需动向、发现优质文化元素、引导高尚文化生活,依靠市场运作使文化内容延伸到文化生产消费传播各环节,培育提升文化品牌,打造高品位城市。

  二是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改革相结合,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科技创新和体制改革是推动文化发展的两大动力。深圳作为国内较早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城市,充分认识到科技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创新精神走出了一条“文化+科技”的发展道路,涌现出一批以腾讯、华强文化科技等为代表的“文化+科技”企业,催生了一批新兴文化产业形态,有效延伸了文化产业链。以华侨城为代表的“文化+旅游”模式和以文化产权交易所、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文化+金融”模式,也都成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亮点。同时,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科技创新给力加油,以改革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壮大文化产业发展主体,取得了明显效果,率先完成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任务,4次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

  三是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综合功能。深圳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强调人文价值和市场价值并重,引导文化企业树立文化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使文化产品反映正确的价值理念、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以合格的文化产品服务社会,在满足文化消费的过程中引导文化需求。深圳对报业、广电和出版发行三大国有文化传媒集团提出建设“效益集团”目标,在探索国有文化资产监督体制机制创新中,统筹考量导向要求和利润指标,要求三大集团不仅当好新闻宣传的组织者、策划者,还要当好社会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促进者,做到社会效益最大化、经济效益最优化。

  四是坚持政府引导和企业主导相结合,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政府引导和企业主导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两个“轮子”,只有“双轮”驱动,才

  实现产业发展提速。一方面,深圳注重抓方向、抓规划、抓扶持,在全国率先以立法手段出台《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条例》,制定一系列规划和政策措施,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另一方面,注重发挥文化企业的主体作用,培育和涌现一大批领军文化企业,汇聚了田面“设计之都”创意产业园、怡景动漫产业基地、大芬油画村等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文化要素市场日益健全,文化产业逐渐由政府驱动为主转变为政府主导下的企业自主发展。

  五是坚持立足国内开发与“走出去”相结合,培育和开拓文化产业广阔市场。深圳毗邻港澳,面向东南亚,在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上拥有独特优势。打造“文博会”品牌,9届文博会累计成交额超8000亿元,成为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和风向标、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通过“设计之都”这个国际创意领域合作交流的最权威、便捷平台,引领文化产业发展潮流。一批文化企业迅速实现国际化发展,成为推动我国文化“走出去”的市场先锋,华强文化科技集团自主开发的高科技文化主题公园出口到伊朗、南非、乌克兰等多个国家,雅昌公司连续多年荣获素有全球印刷“奥斯卡”之称的“班尼”金奖,雅图公司牢牢占据欧美主流市场份额,产品在100多个国家广泛应用,等等。

  文化产业爆发式增长的经济意义

  我国文化产业爆发式增长,其意义和价值是多方面的。这里仅就其经济上的意义说,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提供了重要途径。

  1.文化产业爆发式增长提供了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文化产业不仅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而且在提升发展质量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爆发式增长能够促进发展具有更多文化含量,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进入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城市不仅是经济的发展体,更是文化的共同体,文化建设是城市化发展的灵魂。文化产业是生产内容产品、创造精神财富的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创新活力和影响力,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这是人的城镇化、现代化的根本要义和重要保障。另外,文化产业门类众多、产业链长,吸纳劳动力强,既可以吸纳掌握高新科技的高端人才,也能满足具有一技之长的普通劳动者的就业要求,投入的是智力资源,产出的是知识产权,不需要很多厂房和土地就能创造就业机会,符合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和方向。尤其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只要善于在市场化、产业化上率先突破,就能把文化资源变成现实财富,促进实现新型城镇化的跨越式发展。

  2.文化产业爆发式增长有利于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必须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逐步从资源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轨道,在稳增长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文化产业天然具有创新驱动的特点和功能,有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氛围,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文化产业以观念创新为原动力。文化产业是一种创意产业,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消费,实际上是文化观念、理念和价值观的传递,观念、理念和价值观构成了文化产业的基础,使文化产业具有创新原动力,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自主创新的氛围营造和能力提升。其次,文化产业以内容创新为实质。人们的文化需求总在不断变化,文化产业爆发式增长要求文化企业必须不断推陈出新,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内容创新还会促使高科技找到新的应用领域,提升科技产品的文化内涵,拓展市场空间,降低发展风险,增强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三,文化产业以形式和媒介创新为载体。传播方式和媒介创新,带来文化流通模式的创新,引发文化产业领域的革命,使文化产业获得了不断增长的利润空间和消费群体,也推动着关联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整个经济创新能力的提高。

  3.文化产业爆发式增长加速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重要的制造业中心。与此同时,人口红利开始逐渐减退,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加大,迫切需要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文化产业具有优化结构、融合性强、可持续的独特优势,是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其爆发式增长有利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为生活服务又为生产服务,促进其爆发式增长能迅速增加第三产业比重,抓住调整供给结构的突破口,从总供给方面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文化产业具有产业融合的特点,与其他产业相互渗透趋势日益加剧,对传统产业文化内涵和品质的提升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在文化科技融合过程中,新兴产业门类和文化业态不断涌现,促进与之相关的产业不断升级换代,如三网融合带动文化产业链上众多行业发展,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运营商及光纤通讯设备制造商都将获益。文化产业具有低碳经济的特点,是受资源环境瓶颈制约较小的新兴产业之一,不会随着资源枯竭而萎缩,不仅消耗低、污染小,而且能改变传统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促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生态增值,助推并提升低碳经济的文化内涵。

  4.文化产业爆发式增长有利于进一步释放改革开放红利。一方面,改革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而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革新的领域。文化产业的爆发式增长,进一步增强了文化产业作为新经济引擎的社会共识,促进文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并推动思想解放和观念变革,推动其他领域的综合改革,更好地挖掘改革红利。文化产业进入爆发式增长期后,调整改革文化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迫在眉睫,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在增量领域大力培育文化新业态,鼓励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提升内涵、打造品牌,释放改革活力成为长期趋势。另一方面,中国开放是世界最大的开放,文化贸易成为新的国际竞争热点。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融合产生的竞争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最根本、最持久、难以替代的竞争优势。目前仍是西方强势文化主导,据统计,国际文化市场构成为美国43%、欧盟34%、日本10%,而中国不足4%;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美国占GDP25%、日本和英国都超过15%,而中国不到3%。中国作为文明古国与日趋活跃的文化大国,理应通过文化产业爆发式增长,尽快扭转文化贸易逆差较大的被动局面,加快文化“走出去”,激发文化认同感、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利用文化展示本国形象、拓展国家利益,增强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更好地让世界分享中国开放红利。(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王京生)

(责任编辑:石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