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12种农作物种子搭神十游太空后"返乡"

2013年07月03日 09:16   来源:海南日报   孙慧

  原题:海南育种业争当“高材生”

  今年4月,海南省文昌市葫芦村,华侨们在参观当地的航天育种基地。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摄

  6月26日8时7分,搭乘3名中国航天员的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预定区域顺利着陆。一时间,航天经济又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

  引人关注的还有和3名航天员同时“回家”的太空种子,其中,来自海南航天育种示范基地推送的农作物种子有12种。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壮大,航天育种也从最初的科研技术延伸至产业发展,而海南岛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历史优势使其成为航天育种的天然温室,海南航天发射场的建设更将为航天育种的海南实践带来发展契机。如何借助这些“太空高材生”为海南传统农业转型升级铺出一条光明之路?

  1.航天育种的海南机遇

  从1996年开始,海南种子争相飞天

  在海南,人称“西瓜宽”的梁亚宽是个响当当的西瓜种植大户。这位海南省西瓜专业技术协会、文昌市西瓜专业技术协会的双料会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培育出“创利”1号、2号和“琼州黑美人”等系列优质西瓜品种,成为海南西瓜种植行业的领军人物。

  在梁亚宽看来,最让他引以为豪的就是早在8年前,他就有超前意识踏上了航天育种之路。“当初是想增强下品种免疫力,解决西瓜病虫害泛滥等问题,没想到育种效果竟然这么好。”

  梁亚宽说,他在2005年就将8个品种共350克西瓜种子通过神舟六号飞船送上太空,之后又在2011年选育新品种搭乘了神舟八号飞船升空。第一批8个航天品种中已有3个品种选育成功,和其他品种相比,这3个太空品种抗旱、抗逆性强,产量比原先提高了20%,投放市场后深受消费者欢迎。

  “西瓜宽”并不是海南航天育种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996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就利用第17颗返回式卫星,将花草种子成功送上太空。之后热作院也对如木薯、香蕉等热作物的海南品种开展过航天育种科研,并在2009年成立了航天育种研究中心。很多外地科研单位也看中海南这个天然大温室,在海口、陵水等地建立了航天育种基地,培育的品种有水稻、菜椒、玉米等农作物。

  “开展航天育种科研,海南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热作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易克贤认为,海南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海南的光热条件好,一年四季皆可进行育种,繁育种子在内地3年做的工作,在海南只需要1年就能完成。这样的自然资源优势,吸引了大量种子公司聚集海南进行制种科研,使其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南繁基地。

  而海南航天发射场的建立,为海南航天育种提供了发展契机。易克贤说,海南本身就是育种的天然温室,又是中国最大的南繁基地,聚集了全国最顶尖的制种企业,在整个中国制种行业中地位举足轻重,而海南航天发射场的建立,为海南航天育种提供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

  2011年1月14日,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文昌市政府共同建设的海南航天工程育种基地落户文昌东路镇,建设项目将主要包括航天育种育苗基地和科技研发中心,未来还将打造成集航天育种和观光农业于一体的科普教育、航天绿色蔬菜基地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海南育种制种条件得天独厚,聚集国家大部分顶级育种专家。放眼全国,海南最有条件成为种业大省、种业强省。”海南航天育种研发中心技术总监李维国说,航天育种示范基地最初选择落户海南文昌,正是看中了海南的地理、气候、人才资源等优势。

  李维国说,就目前而言,海南的航天育种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农户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大力推进高新农业的蓬勃发展。

(责任编辑:石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