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推进医改解“四盼”让更多百姓在“家门口”看病

2013年07月05日 07:21   来源:河南日报   

  新华网河南频道7月5日讯大河网—河南日报报道:百姓“扎堆”大医院,一个重要原因是基层优质医疗资源欠缺。

  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安心、便捷、实惠的就医体验,县域医疗服务保障水平的提升势在必行。这也正是近年来我省医改的“重头戏”。

  今年,围绕这一医改主题,相关工作持续推进、亮点频出:按病种付费、先诊疗后付费、药品零差率销售……件件创新举措惠及民生,有的走在了全国前列并初见成效。

  2015年,我省要实现县域内就诊率90%以上、大病基本不出县的目标。如今,我省正朝着这个目标稳步前行。

  按病种付费——

  医生不敢乱开药了

  在家门口看病,百姓期盼更“明白”。

  我省自去年11月在所有县级公立医院全面开展了新农合按病种付费工作,阑尾炎、正常分娩、子宫肌瘤等67种常见病实现“按病种付费”。患者不必再为层出不穷看不懂的项目买单,医生也不敢随意开药、开检查单子了。

  79岁的武陟县老太谢海荣是其中的受益者。2011年冬季,老人曾因患脑梗塞住院治疗,15天总花费7000多元,自费2000多元。

  十几天前,老人再次突发脑梗塞。由于脑梗塞变为按病种付费,10天的治疗期县级医院最高限价6500元。而老人选择的谢旗营镇卫生院自主定价更低,最高仅为2675元。8天后,老人基本康复,出院结算时总费用仅2197元,自费418.4元。

  截至目前,我省共实施新农合按病种付费10万余例。与同病种按项目付费相比,县级医院按病种付费次均住院费用降低10%,药占比下降到16%,目录外药品费用所占比例下降3个百分点,共计节约新农合和患者费用近亿元。

  先诊疗后结算——

  “病人为本”的便民探索

  在家门口看病,百姓期盼更便捷。

  “先诊疗后结算”就是我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便民探索。这种服务模式分为两种形式,在门诊系统采用“一卡通”,患者接受每项诊疗服务时不必反复缴费;在住院系统对符合条件的患者实行住院“零押金”,先住院诊疗,出院时再结算并缴纳个人负担的住院费用。

  “先诊疗后结算”不仅带来了付费方式的便捷,还带来了就医体验的改善,架起了增进医患和谐的桥梁。6月10日晚10点,48岁的沁阳市农民胡五魁因突发高血压性脑出血入住当地人民医院。没有临时张罗费用就得到及时救治,胡五魁和家人都觉得,这样的服务真贴心!出院时,胡五魁及时交纳了自费部分4447元。

  如今,“先诊疗、后结算”正在焦作、洛阳和济源市先试先行,试点医院达到129家,137.5万人次新农合患者、80万人次城镇职工与居民享受到了这一全新体验。这一试水也得到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肯定。

  药品零差率销售——

  百姓看病更实惠

  在家门口看病,百姓期盼更实惠。

  2012年8月,我省选择郑州市、洛阳市、平顶山市等40个县市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此次改革的关键环节是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全部药品(中药饮片除外)实行零差率销售。

  目前,这40个县市有124家医院参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据统计,今年2~5月份,124家试点医院因药品零差率销售平均每家已让利群众280万元;次均门诊费用、次均门诊药品费用、次均住院药品费用同比平均下降1.36%、9.67%、10.3%。

  改革后,试点医院因药品零差率销售减少的合理收入的20%由财政予以补偿,80%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予以补偿。通过统筹推进的管理、人事、分配、补偿等机制改革,“群众得实惠、医护受鼓舞、机构增活力”的多赢局面正初步形成。

  增床位引人才——

  “家门口”医院强起来

  在家门口看病,百姓期盼更安心。

  2009年以来,我省启动实施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倍增计划”,共落实建设改造项目146个,总投资80多亿元。到今年底,县级公立医院床位数将扩增到14万张左右,比2008年翻一倍。

  床位、服务能力倍增,人才也要“倍增”。近年来我省实施的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工程、县(市)医院及妇幼保健机构骨干医师培养计划,城市医师支援农村工程等,都是为了吸引更多优秀卫生人才下沉基层、留在基层。

  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省已为基层培养引进医学院校毕业生15697名,其中研究生721名、本科生6171名、专科生8805名;已培训县医院骨干医师1756名、妇幼保健机构骨干医师808名;对口支援108所县级医院和300所乡镇卫生院,诊治病人1057.6万人次,培训医务人员32万余人次。

  如今,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本科以上学历人员达22.02%,乡镇卫生院大专以上学历人员达41.13%,分别比2008年提高10.8%、26.96%。③

(责任编辑:西西)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