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汹汹而来的老龄化态势,引发空巢问题、子女负担问题、社会养老服务能力低下等问题。随着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式微,社会化养老成大势所趋。然而,社会化养老却有很多方面明显滞后:床位数、护工数等基本综合养老能力欠缺;养老个体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无法满足;社会养老资源缺乏调控和整合,养老需求结构性矛盾严重……
专家预测,不出十年,社会对机构养老床位的需求将达到“井喷”。关心老人的晚年,就是关注我们的未来。我省社会养老现状如何?如何解决?本报今起推出关注社会养老系列调查报道。
老人们说,他们所能想到养老的方法只有依靠子女、请保姆和入住养老院。权衡再三,孩子们忙,请保姆太贵,进养老院似乎是最好的法子——
进养老院,无奈的选择
刚过完80大寿,福州老人梁守初却有点愁。
家住福州市鼓楼区湖前路豪成花园小区的梁爷爷,最大的烦恼就是养老。“孩子们工作忙,没办法经常回来。”他皱着眉说,“最害怕的是,万一有天生活不能自理,我可咋办呢?”
随着我省老龄化加速,越来越多老人和梁爷爷有着同样的担忧。
“社区居家养老就在家门口,再合适不过了。”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居家养老是绝大多数老人的首选。许多老人告诉记者,老人念旧,都希望在熟悉的环境中安度余生。如果社区能提供一日三餐,社区医生还能上门服务就好了。
省民政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从2009年起,我省试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此后,省委、省政府连续三年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截至2012年底,全省各级共投入资金超过3.6亿元,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2180个,基本实现了全省每个城市社区建立一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的目标。
然而,记者发现,大多数居家养老服务站只满足于提供场所给老人休闲娱乐,能够提供一日三餐和日间照料服务的凤毛麟角。
“居家养老目前还指望不上。年纪大了,生活越来越力不从心,摆在我面前的只有三个选择:依靠子女、请保姆、入住养老院。”福建农林大学退休教授高老师年过八旬,老伴已去世,他摇摇头说,“孩子都很孝顺,愿意我跟他们住,但毕竟有代沟,我不想成为他们的负担。也想过请保姆,一打听包吃住每月至少花费4000元以上,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去养老院。至少,有专业医护人员照料。”
采访中,记者发现,对于更多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而言,家人和保姆都无力照料,医院又不能长期疗养,进养老院成为最后无奈的选择。“毕竟要离开熟悉的家,重新适应陌生新环境。而且在很多人眼中,进养老院不是件光彩的事情,子女可能会背负不孝的指责。”许多老人这样细数无奈的理由。
选定一家养老院,对老人和家属们来说很头痛。他们抱怨说,公办养老院服务好、收费合理,但“一床难求”;民办养老院要么价格贵,要么条件差——
好的养老院,到底在哪里
“满意的进不去,进得去的不满意。”当老人们做好进养老院的准备,却发现尴尬摆在眼前。
记者调查发现,公办养老院是老人们的首选。他们的理由大致相同,公办养老院设施完善、服务齐全、收费合理,而且大多在市区,家人看望方便。然而,这些公办养老院往往“一床难求”。
在福州,最“火”的养老院是近市区、配套服务设施齐全的福州市社会福利院。但是进去非常难,原因是“满员”。
“不好意思,实在没床位,后面还排了200多人,别等了。”近日,记者以家属身份咨询该福利院,被对方婉拒,“如果要预约登记,至少还要等三年。”
作为一家公办养老机构,福州市社会福利院长期“一床难求”。十年前,为进这家福利院,有老人等了两年也未能如愿。2007年,福州市财政拨款1500万元对该福利院进行大规模扩建,床位数从110张增至370张,结果排队的更多了,床位依然紧张。
“很多民办养老院进去容易,但却不满意。”老人们抱怨,“不是太远,就是收费过高,或条件不好。”
以梁守初老人为例,他每月的退休金有2100元。然而,目前福州大部分养老院收费都在2000元以上,半失能老人要三四千元,失能老人要五六千元,甚至更高。
除了价格,服务、管理和配套设施也是老人们考虑的对象。“尤其针对失能老人护理的专业护养院不好找,毕竟护理对医疗和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找到合适的非常难。”老人们纷纷抱怨。
省民政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养老机构有公建公营、公建民营和民建民营三种。总体上看,存在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现象。从国外成功经验来看,调动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是提高社会养老“质”和“量”的关键。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我省在土地供应、税费优惠、政府补贴、金融扶持等方面给民办养老机构系列“利好”,鼓励社会力量做大养老服务产业。
然而,目前在全省1181家养老机构中,民办养老机构仅有184家。被寄予厚望的民办养老院生存现状究竟如何?准备投资养老业的民资又有何期待?请关注社会养老调查后续报道。
◆观点
破解养老难,要打组合拳
省民政厅厅长黄序和:目前中国式养老大致分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破解养老难,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完善社区居家养老建设,实现“扩容”服务,另一方面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
通过努力,到2012年底,我省已基本实现每个城市社区建立一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的目标,拥有日间照料床位3944张。一些地区为老人配备“一键通”手机,老人只需按一个键,社区服务人员就会在15分钟内上门,个别社区甚至开始试点把日间照料拓展到24小时全天候服务。
破解养老难是个系统工程,期待各部门配合打出“组合拳”。比如,民间资本投资养老院涉及土地、税收、财政等多个部门,养老院和社区期待社工、志愿者的爱心服务。只有全社会“给力”,安心养老才不遥远。
政策链接>>>
2012年5月,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十二五”期间的几大任务:
到2015年,日间照料服务基本覆盖全省所有的城镇社区和50%以上的农村建制村社区,同时建成1个省级民政社会福利综合基地,每个市、县建成1所社会福利中心,原则上每个乡镇建成1所敬老院。
探索新型养老模式,积极支持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鼓励社会资本以各种方式参与养老服务业,探索闽侨台养老服务合作机制,支持慈善组织参与养老服务事业。
引入社工机制,探索义工银行、劳务储蓄等自助互助服务,建立爱心企业与各类养老机构挂钩帮扶关系,促进志愿者服务的经常化、制度化。
到2015年,基本建成覆盖省、市、县、乡镇(街道)四级养老服务信息网络。支持老年人居家呼叫服务系统建设。建立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记者 潘园园)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