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河纪行:普松—传承历史文化的雕刻之乡

2013年07月10日 09:08   来源:西藏日报   

索朗(左)在讲解雕刻技艺。蓝智康 摄

  村落特点:

  曲水村位于尼木县普松乡,距拉萨市约150公里,距县城约10公里,交通便利,是一个农业村,这里的普松雕刻享有“尼木三绝”的美誉,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曲水村位于尼木县普松乡,距离拉萨市约150公里,驱车前往需要两个小时的车程,全村现有89户、632人,是一个农业村,这里的普松雕刻享有“尼木三绝”的美誉,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普松也有了“雕版之乡”的美名。

  曲水的藏语意思为“流水沟”,因为曲水村7组和8组之间有条小河,所以曲水村由此得名。同时该村以雕刻著称,几乎家家户户都会雕刻。如今,其雕刻产品不仅有文字雕刻,还有图文并茂的图案雕刻。据说,西藏所有山口悬挂的经幡,都是用普松雕版印制的,在拉萨市场,它们占有90%的份额,同时更是游客青睐的旅游产品,为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拓宽了渠道。在这里,你不仅可以体验到世世代代传承的雕刻技艺,更可品味传统文化在现代的传承发展。

  关于尼木雕刻的起源有很多版本。有人说尼木雕刻是从内地传过来的,也有人说是松赞干布的大臣吞弥·桑布扎教给村民们的。当然这些也只是传说,确切地说,雕刻是在14世纪的时候传到了西藏,但雕刻技艺本身的起源年代却无从考证。据说宗喀巴大师的经书著作是由其弟子制成了雕版进行传播,当时雕刻技艺比较盛行,后来尼木及其周边的雕刻艺人开始制作雕版,所以在雕刻艺人中有这样的说法:“有功德的人可以讲经弘法著书立说,有钱势的人可以为佛陀菩萨重塑金身多添华装,有时间的人可以整日朝圣颂经。我们这穷乡僻壤的人家, 从祖上传下来的只有手艺。多刻, 刻写经书箴言, 刻一辈子, 念一辈子经书箴言也就是崇佛敬佛了。”

  曲水村村委会主任索朗告诉我们,现在的曲水村共89户人家,其中有60户从事雕刻工作,常年从事雕刻的家庭一年便可增加1万元左右的收入,而经版雕刻也由最初的5元钱涨到了现在的250元,因此愿意从事雕刻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一百多年前,拉萨木如寺印刷的《甘珠尔》便出自这里。因为精湛的雕刻技艺,从1992年开始,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便把重刻《丹珠尔》的任务交给了普松乡的艺人们。据说《丹珠尔》光是经书就能垒满一个房间,更何况是雕刻成经版呢。

  我们迫不及待地想了解尼木雕刻的制作方法。索朗告诉我们,他家也从事雕刻工作,我们便来到索朗家,索朗从15岁左右开始跟着亲戚学习雕刻,学了3年才算学成。雕刻需要的工具很多,一般能有20多种,最多的可以达到30多种,每一个雕刻艺人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工具。

  索朗告诉我们,他17岁的大女儿央珍现在正跟着他学习雕刻技艺。央珍对于雕刻艺术很是着迷,她也算得上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学习雕刻的女性。央珍告诉我们,她想好好学习雕刻,以后从事这个工作,把这门技艺传承弘扬下去。

  尼木雕刻的第一步要从选择木料说起。尼木雕刻选用的是顺直无疤的桦木,因为桦木对于雕刻来说,软硬适中,刚买来的木料要剖成厚约3厘米的木板,然后用温泉水浸泡约2小时,防止木板裂开,保持硬度不变形,接下来将木板晒干,打磨光滑之后备用。雕刻时,将需要雕刻的内容打印或者写在纸上,然后反过来黏贴在木板上,晒干之后在纸上洒一些水,用湿毛巾用力擦拭,这时字迹就印在了木板上,不清楚的地方可以用笔再描一遍,就可以开始雕刻了。对于刻错了的地方,用工具把错的地方抠出来,再根据被抠出的地方大小用桦木裁好,镶嵌在被抠的地方,就可以重新雕刻了。一块普通的雕刻作品一般需要半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这些雕刻作品主要出售给游客,或经当地政府部门推荐销售,销路很好,一块售价至少在一千五百元以上。

  曲水村的色曲,是刻板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色曲打小就一边放牧,一边跟父亲学习雕刻。2010年他参加了上海世博会,2012年还参加了首届西藏非物质文化成果大展,向世界展示了西藏普松的雕刻工艺。

  为了更好地弘扬西藏优秀的民族文化,发展壮大雕刻艺人队伍,普松乡政府分别在乡和村建立了雕刻协会,并给予雕刻艺人适当的生活补助,每年雕刻协会至少要举办一到两期雕刻技艺培训班,培养雕刻学员,使普松雕刻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借助民族文化打开了通往小康生活的致富门。

  怎么去:曲水村位于尼木县普松乡,距拉萨市约150公里,距县城约10公里,交通便利,从拉萨驱车前往需要两小时左右。

  看什么:这里有享有“尼木三绝”美誉同时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松雕刻。

  吃什么:和西藏很多地方一样,食用传统藏餐美食,糌粑、酥油茶和甜茶。(董秀丽 李勤 孙开远 王匀 向远湛)

(责任编辑:西西)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