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拉萨河纪行:尼木县尚日村精雕细画好生活

2013年08月20日 09:18   来源:西藏日报   

尚日村全景。蓝智康 摄

   村落特点:

  尼木县尚日村位于塔荣镇,距尼木县城仅三公里,交通便利。以藏式民居、藏式家具绘画雕刻著称,村里木工、石工等能工巧匠颇多,村民生活富裕,全村绝大多数人新建了住房,家里各种家用电器亦是一应俱全。在这里不仅可观赏别具特色的藏式民居、家具绘画雕刻艺术,更可见新农村的新面貌、新发展、新变化。

  尚日村

  由尼木县城往北约三公里处,有一座著名的寺院,这便是拉萨地区唯一的一座苯教寺庙——米珠通门林寺。

  沿着陡峭的山路一路向上,半山腰处,一座占地近千平方米的寺庙便赫然立于眼前。寺庙正在维修中,给人的感觉很新。然而寺里的僧人却告诉我们,寺庙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了。始建于元太宗十二年(1240年),由米顿·拉日年布创建,具有代表性的活佛是尼达旺扎,寺内有珍贵文物10余件,1986年经尼木县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开放。

  米顿·拉日年布相传是苯教六大神圣家族之一、博学的美乌家族的后人。他和美乌的隐士巴被称为“美乌的两位顿恭”(学者和坐静者)。他们建立了阿赤八十阶段的大圆满修法利益后世。这一修法后来经过神圣的勃律祖家庭的嘉瓦雍仲简化,成为现在著名的阿赤十五阶段的大手印方式(也就是渐道大圆满)。到目前都在被各个苯教寺庙积极实践着。

  2008年,受当雄地震影响,米珠通门林寺损毁严重,报请政府批准重修。山下尚日村的百姓听说后,主动申请加入了维修队伍行列,免费帮助寺庙进行绘画、雕刻等重建工作。看出我们的好奇,寺里的僧人解释说,尚日村里有许多手工艺人,不光是绘画、雕刻,还有木

  匠、石匠等,寺里的大部分重建工作都是尚日村的百姓无偿进行的。

  米珠通门林寺山下,便是尚日村了。走进绿树掩映中的村落,不由让我们感慨:这个村庄的人也太富了吧。房屋大多为新建的或两层或三层的藏式小楼,不少人家门前停放着汽车、摩托车,走进村民顿珠扎西的家,更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占地1000多平米的三层藏式小楼,宽敞的庭院,屋内一应俱全的各式家用电器,做工精美的各式藏式家具……同行的记者们不由打趣道:“扎西啦,就您家这生活水平,怕是以前的庄园主也赶不上吧!”

  说起顿珠扎西,可是村里的“名人”。他在尼木县城开了一家藏式家具店,一年下来收入有15万元左右,是村里有名的致富能手。他给我们介绍说,他家的房屋大概花了30万元左右,因为自己会雕刻和绘画,所以屋里的雕刻和绘画都是自己弄的,家具也全是自己做的,光这几项就节省了不下20万元呢。说着,顿珠扎西自豪地向我们介绍着屋内自己一笔笔勾勒的壁画、雕刻。

  随着顿珠扎西的介绍,一间间房屋走来,但见墙上、天花板上全是手绘的色彩斑斓的各种佛教故事绘画,横梁、柱头和大门的雕刻精美绝伦,极尽奢华,在这里,雕梁画栋一词得到了极好的诠释。

  塔荣镇党委书记格桑德吉告诉我们,尚日村全村173户人家中,从事绘画的有34户人家,从事雕刻的有4户人家,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人会木匠手艺,此外村里还有石匠、水泥工等,可以说,尚日村是个名副其实的能工巧匠之乡,也因此,村里的人普遍都生活富裕,2012年,村年人均收入达7000多元。

  在塔荣镇,我们一行参观了顿珠扎西的家具店。相连的两间门面内,一间整整齐齐摆放了许多已经加工好的藏式家具,藏柜、藏桌、木床、佛龛、切玛盒……种类繁多,且色彩鲜艳,画笔细腻,富丽堂皇。另一间里几个工人正热火朝天地忙着分割、刨平木料。来到家具店楼上,顿珠扎西的弟弟普琼正聚精会神地在家具上描绘吉祥八宝图案。顿珠扎西介绍说,他店里的家具全部采用手工绘画,加上雕刻精美、款式新颖,价格也公道,很受群众喜欢,附近不少县的老百姓都慕名到他的店里来订购家具,销量一直很好,一年下来有近20万元的纯收入。他准备利用相关的扶持政策申请贷款,来年办一个家具厂,扩大生产规模。

  谈到未来的生意发展,顿珠扎西略显腼腆的脸上充满了憧憬。

  小贴士

  怎么去:尚日村位于尼木县塔荣镇,距拉萨市约143公里,距尼木县城约3公里,交通便利,由拉萨驱车前往约3小时左右。

  看什么:拉萨唯一的苯教寺庙米珠通门林寺。新农村农民的新生活。

  吃什么:传统藏式饮食。(记者李勤 孙开远 王匀 向远湛 董秀丽)

(责任编辑:西西)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