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经济现状调查:融资成本高成为沉重负担

2013年07月15日 16:10   来源:新华网   朱立毅 张和平

  新华视点:最坏的时期是否已过去?——温州经济现状的调查与启示

  有人把温州称为中国经济的“风向标”。

  在各地实体经济遭遇“钱荒”,经济大势不甚明朗之际,记者来到这里,试图在这块承载着传奇、争议和尴尬的土地上触摸中国经济的脉搏。

  温州的民营经济创造了众多的全国第一,也早于全国其他地区遇上了成长的烦恼和挫折。绊倒温州人的石头或许还会绊倒其他人;温州人先栽了跟斗换来的教训,对其他地区来说也或许是一味苦口良药。

  “拐点”是向上还是向下?

  来自温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地经济正在走出低谷,今年呈现“回升向好”之势。“我认为今年的状况应称为‘平开稳走’。”温州市经信委主任林亦俊说,经济不可能迅速回暖,需要花时间来慢慢解困,但接下来还是会稳步向上。

  统计显示,温州工业经济今年以来持续回升,企业利润有所好转。前5个月,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由去年同期下降16.7%转为增长12.6%。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80亿元,增长7.2%,较去年底回升0.5个百分点。

  统计数据向好,但是一些传统支柱行业仍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温州几大行业协会负责人介绍说,打火机、眼镜和服装等曾在温州辉煌一时的传统产业生存现状都不容乐观:打火机协会的会员企业从2008年的300多家降到了目前的117家;在工商部门注册的2770家服装企业现在剩下不到1800家还在纳税;眼镜企业也从600多家下降到了520家。

  相关行业协会负责人普遍反映,融资成本、劳动力成本和税赋是压在企业头上的“三座大山”。一些民营企业家反映,虽然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约5厘,但其实温州的银行贷款都上浮30%以上,再加上一些理财产品等,年融资成本高达10%以上。

  融资成本太高成为实体经济的沉重负担。“企业都缺钱,硬撑下去基本是在给银行打工。”温州市服装商会会长郑晨爱苦笑道,“但眼下最担心的是不少企业可能撑不下去,没机会再为银行打工了。”

  一位温州知名企业家认为,最坏的时期还没有到来,目前温州不少企业正面临“拐点”,不是向好,而是面临倒闭。

  温州市市长陈金彪认为,温州遭受的冲击比其他地方不仅来得早,持续时间长,而且更为猛烈一些。这一轮的经济波动,固然有宏观环境的因素,但归根到底,还是在自身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在宏观环境变化下的集中爆发。、

  是什么让他们深陷泥潭?

  这是流传在温州的一个真实故事:一位有千余名员工的企业主一年辛苦利润不足百万元,而他太太在上海投资了几套房产,8年间获利超过3000万元。

  “老公辛苦一年忙,不如老婆一套房”。前几年这样的利益导向让大量资金“弃实奔虚”。在温州,有多达数千亿的民间资本长期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

  “即使不做房地产,弄几套房来炒炒也总是有的。”一名温州老板直言。据温州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早在2010年,全市100强制造业企业中就有72家涉足房地产业。“太太炒房团”曾名扬全国,除了把炒房战火燃遍全国,温州炒房团还远征海外,甚至成为迪拜楼市泡沫的重要推手。

  除了房地产,还有一些“看起来很美”的产业也吸引了苦于投资无门的温州商人:光伏、矿产,甚至“姜你军”“蒜你狠”“豆你玩”……在这些疯狂的资本游戏中都有温州资本的身影,而一度过大、过松的银行贷款又无异于火上浇油。

  据林亦俊介绍,截至2012年底,温州的贷款余额与GDP之比为192︰100,比全国高62个百分点。一家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的企业,银行贷款达2亿元以上。过多的贷款对温州经济脱实向虚、冲动投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更令人不安的是,在贷款资金充裕时,温州不少银行降低放贷条件,企业无资产抵押则鼓动互相担保获得贷款,从而形成“互保”“连保”格局。这犹如一张巨大的网络,将大量良莠不齐的企业捆绑在一起,成为悬在温州经济之上的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

  就在数以千亿计的贷款裹挟着被大量抽血的企业经营资金,朝着金灿灿的诱惑奔涌而去时,银根突然收紧,高回报泡沫破裂,盲目逐利的温州资本撞上了南墙,坏消息接踵而来:温州商人大量投资的三四线城市楼市遭调控遇冷,迪拜楼市套住温州人30多亿元,温商省外煤矿投资损失250亿元,欧盟“双反”致中国光伏产业损失超3500亿元,其中温州多家企业受到重创……

  一些温州企业被房地产抽走了资金,没有研发、没有投入,原有的主业没了利润,加上滞销的房地产不足以支付贷款利息,主营业务无奈倒下,跑路、跳楼事件时有发生。

  转型升级路在何方?

  经历这场金融风波的洗礼,坚守主业、做强实业已然成为温州广大企业家的共识。现在,不少企业已经从原来的“弃实奔虚”逐渐向“脱虚向实”转变。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温州全市工业性投资同比增长48%,位居全省第一。同时,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20.2%,高于同期工业产值增速17.2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企业在困境面前没有放弃投入,特别是技改投入。

  “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这是温州人精神的集中体现。”温州籍的浙江省省长李强说,温州实体经济一度遇到困难,但温州人是擅长做实体经济的,也是靠做实业起家的,温州没有理由放弃自己最内行的东西,去做最生疏的产品。

  楼市火爆时,温州市三彬光学有限公司的老板吕隼、陈珍琦夫妇也曾考虑到投资楼市,但是经过反复琢磨,他们还是想明白了: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踏踏实实做好眼镜。为此,企业连年不断投入技改资金,产品不断“变脸”升级。如今的三彬光学已成为众多国际大牌的贴牌生产商。

  然而,在产业升级的道路上,勇气和坚守也并非就能成功。浙江力邦合信汽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邀请了一支曾为丰田、日产等公司服务的日本研发团队,成功研发了电子驻车制动器。然而整车企业都不愿第一个吃螃蟹,它们大都以新产品未经批量验证为由将其拒之门外。

  力邦合信公司总经理韩忠华感慨:“创新真不容易”,如果只是生产传统的制动器,至少今天生存无忧。但是为了研发电子驻车制动器,企业已投入1.8亿元,历时4年,至今没见到效益。

  事实上,为了帮助企业脱困,转型升级,当地政府也采取了不少措施。2011年,当意奔玛集团出现极度资金链紧张之时,一笔来自当地温州瑞安市政府的应急资金解了燃眉之急。

  “这家企业的经营状况其实还不错,只是因为扩张速度过快导致一时资金紧张,因此市里采取了措施给予帮助,现在企业正在慢慢回到正轨上来。”瑞安市委书记陈建明说。

  就在7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从改进金融服务和改善外部环境两方面着手,整合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对于在寒风中守望春天的部分温州企业而言,这或许是黎明的曙光。(记者朱立毅、张和平)

(责任编辑:袁霓)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