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首家社区公共事务中心咋为社区“减负增能”?

2013年08月26日 06:37   来源:重庆日报   

  8月22日,南岸区南坪街道社区公共事务中心,社区居民前来办事更加便捷高效。 记者 梅垠 摄

  8月22日,南岸区南坪街道南路社区温馨南苑小区,自治物业保安正在小区内巡逻。 记者 梅垠 摄

  8月23日上午11点,南岸区南坪街道后堡社区党委书记邵晓南回到办公室,大口地喝水。辖区内一个老旧小区的居民和物管公司闹矛盾,她去“劝和”,两个小时下来,矛盾化解了,她的嗓子也差点冒烟了。稍休息了一会儿,邵晓南又站起身,打算下班前再去走访几户居民,问问他们有啥诉求,把以前的“欠账”补起。“现在我们社区基本不办行政事务,就有更多时间管管居民的柴米油盐事了。”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当前,低保、计生、失业人口登记等各项行政事务成为社区工作的“主业”,反而使社区居委会无暇为居民服好务。为给社区去掉“行政负担”,让社会管理创新的基层细胞拥有更强生命力,今年,南坪街道做出大胆尝试,率先在全市成立街道一级的社区公共事务中心,统一承担了13个社区居委会的行政管理职能。

  142项行政事务 成社区居委会沉重负担

  邵晓南告诉记者,多年来,社区干部受困于行政事务。“我一天几乎都是在忙着完成上级交待的任务,社区里的事基本无暇顾及。”

  邵晓南所说的社区工作“泛行政化”,绝非个案。南坪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智说,南坪街道下设13个社区居委会,近年来,随着社区建设的推进和政府工作重心的下移,使得社区行政化日趋严重,“角色”错位,使不少社区干部难以与群众打成一片。他透露,街道曾组织专人对社区办理或委托办理的行政事务进行了清理,共计8大类、142小项,“社区就是名副其实的‘小政府’、‘小衙门’,刚性的政务代替了相对柔性的居务,社区干部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如何回归社区自治?这道难题摆在南坪街道面前。

  2013年1月,在南岸区委、区政府支持下,南坪街道经过为期半年的反复调研论证,按照大部分居民步行15分钟能到的原则,在南坪东路11号成立了全市首家社区公共事务中心,统一承担各职能部门延伸到社区的各项行政事务。

  这个800多平方米的社区公共事务中心设有涵盖南坪街道党政办、社事科、社保所、综治办、计生办、环卫所、城管科等各职能科室和南坪派出所户籍咨询的18个公共行政事务受理窗口。也就是说,将原本由社区居委会承担的党群服务、城镇低保、就业再就业、居民医保、养老保险、社会救助、民政优抚、人口与计划生育、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劳动监察、户籍办理政策咨询、档案管理和查询等行政事务,收归到街道统一办理。

  街道主动“揽活” 群众办事事半功倍

  从今年1月24日正式投入运行后,南坪街道社区公共事务中心如今的情况如何

  8月23日,记者在宽敞凉爽的中心办事大厅见到了前来办理养老保险的社区居民钟慧萍。在社保所窗口,交资料、填表、取件,不到10分钟,手续办完。钟慧萍说,这里办事像银行一样正规,既有自动排号机,也有群众休息等候区。最关键的是,“居民办事不再需要‘排长龙’或‘凭力气’,文明规范,你说多好。”

  记者了解到,为让居民少跑趟趟,中心实行“窗口受理、现场办理、后台协助”的工作运行机制,即街道和社区的所有公共行政事务,窗口原则上都要受理,对当场可以办结的、必须当场办结,对当场不能办结的、要承诺限时办结;对中心窗口人员不能办理的事项,窗口统一受理后,提交后台相应职能科室负责办理,并承诺限时办结。

  为满足一些居民爱到社区办事的老习惯,街道还在每个社区设立了一个代办窗口,设立综合代办员1名,负责实现中心和各社区资料的快捷互通。同时针对老年人、残疾人、行动不便者及特殊人群,中心实行预约上门服务机制。

  李智告诉记者,社区公共事务中心运行半年,在整合资源上实现了“1+1<2”的效果。比方说在人力方面,中心在原社保所的基础上仅仅新增了13名工作人员,就基本承担起了原来50名社区工作人员所承担的工作量;在财力方面,13个社区就节约了13份平台经费;在时间上,各项居民办事流程更是至少简化了1-3个环节。

  以低保工作为例,在中心建成前,低保的申请、入户调查、听证评议、张榜公示以及资金发放都是在社区,街道实际上只是区民政局与社区工作之间的一个统计站和中转站;中心成立后,将低保工作收归中心管理和办理,社区只负责配合中心入户调查和中心工作人员召开听证评议会。这样,低保办理的社区受理、街道初审两个环节就合二为一了,低保金也直接由街道发放给低保户,不再经社区转交。

  “在工作效能上则是‘1+1>2’”。李智仍以低保工作举例:原先13个社区有13个低保员,因为对政策的理解不一,低保标准掌握的尺度有松有紧,难免导致部分居民心理失衡。现在,中心4个低保员掌握标准一致,仅今年上半年就通过低保社保联动清理出396户不符合政策的低保对象,每个月为国家节约低保金近18万元。

  窗口服务标准统一、解释政策清楚准确、咨询电话耐心解答,南岸区纪委和街道纪工委多次对社区公共事务中心暗访,未发现一起工作作风问题,群众对中心工作人员办事满意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

  社区干部腾出手脚 解决“柴米油盐醋”

  年轻的李菡是南坪街道后堡社区一名工作人员。她坦言,自己到社区工作两年时间,负责低保、医保、团委、居家养老等工作,每天不是埋首在办理行政事务中,就是填各种报表,常常在街上与辖区居民面对面都认不出,更莫说“东家长西家短”地了解社情民意了。

  李菡和同事们算了一笔账,街道社区公共事务中心运转起来后,收归了曾由社区负担的行政事务8大类41小项,约占社区原承担行政事务工作量的80%左右。这下,李菡每天都至少腾出了半天时间走访居民。

  对此,南坪东路社区党委书记魏丽也感触颇深。她说,以前居民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最多一个季度搞一次,现在每个月至少可以搞两次。

  “这就是街道收归行政事务的最终目的:让社区干部有更多精力抓好基层党建、居民服务、群众自治、安全稳定、文体活动、社会组织及志愿者队伍建设等方面工作。大量行政工作减轻了,就没有理由不把居民服务好。”李智介绍,街道成立社区公共事务中心后不久,就以收集社情民意为出发点,启动了“全面走访”工程,明确要求街道全体干部和所有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要深入走访居民,利用一年时间,实现走家串户全覆盖。截至目前,各社区普遍走访覆盖面达60%左右。

  这不,甩掉行政包袱后,李菡和她的6位同事,将后堡社区3100多户居民划成7份,她分到了300多户。最多的一天,李菡走访了20户居民。

  “以前看她们老在办公室里忙这忙那,现在常能在小区里见到,有啥事当面反映,真是不一样了。”后堡社区居民黄孃孃说。

  居民自治创新 群众事群众说了算

  一方面减负,一方面增能,有了社区公共事务中心做“后盾”,南坪街道还要求社区工作者转变工作方式——不光是走访居民,更要思考如何进行社会管理创新。

  街道领导与社区干部几番琢磨,发现有的时候一些关于居民切身利益的事项决策不体察民意、不尊重民意。“比如在社区整治中,一些部门总习惯请专家制定整治方案,不注意听取群众意见,结果老百姓对整治并不满意。”东路社区党委书记魏丽提出一个观点:老百姓自己的事,不如让群众自己决定。

  因此,南坪街道的13个社区,陆续推出了议事会制度,把应该交给基层决策的权力交还给基层。一些涉及居民切实利益的问题,由议事会讨论决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尊重居民意愿。

  东路社区还对社区事务进行了“三事分流”,将社区事务合理分出大事政府办、小事村社办、私事居民办。前不久,社区一名清洁工感觉待遇少,提出辞职不干。酷夏高温下,上哪儿去找人顶替呢?社区组织这名清洁工负责片区的居民召开议事会,就清洁工离职以后的后续问题,让居民自行讨论决定。会上,很多居民发了言,提出了挽留清洁工的不少办法,最后,大家一致决定“留人”,每户每月多交1元清洁费。

  “以前社区开会,哪回不是我又当主持又发言,现在话筒在居民手中轮流转,就是轮不到我手上。”魏丽开玩笑地说,话事权交给居民,自己这个“小巷总理”还得调适调适心态,转变转变角色才行。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南坪街道南城社区。这个社区以老旧居民区为主,由于缺乏物业公司管理,社区环境老是清爽不了。今年,社区居委会召集居民议事会,让大家商议自己的这个“家”该咋整。几次三番开会商议后,居民一致同意每户每月出10元钱开展自治式物管。现在,小区聘请了8名清洁工、9名保安、1名管理员,结束了社区无人管、无人问的历史。

  “社区的事情由居民商量确定,大家共同遵守,这样才能维护社区的和谐与稳定。”在南城社区党委书记黄用才看来,社区管理不是哪一个层面的事,政府要管,居民自己也要管。“真正的居民自治,必须在居民身上体现出责、权、利的统一。”

  年底前建“五中心、三基地”

  为社区“转型”提供场地和人才

  “改革不能到此而止。”南坪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智介绍,设立社区公共事务中心,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今年底,南坪街道将全面建成“五中心、三基地”,为社区的“转型”提供必要的场地和人才支撑。

  “五中心”,即南坪街道社区公共事务中心、党员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生活服务中心、养老托老服务中心;“三基地”,即南坪街道社区便民服务基地、社会组织及志愿者队伍培育基地、微型企业孵化基地。

  记者了解到,生活服务中心将引进社会化、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和项目,为居民提供学龄前儿童托管、青少年培训、心理咨询服务等人性化服务;养老托老服务中心则提供日间托老、全天托老、居家养老等专业服务;社区便民服务基地为辖区创业者提供低租金门店,开展美容美发、衣物干洗、电脑装配、家电维修、钥匙锁具修配、皮具箱包维修等便民服务。(本报记者 李健 张莎)

  “弱化”背后的“强化”

  重庆社会科学院城市建设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彭劲松用“‘弱化’背后的‘强化’”,来归纳南坪街道设立社区公共事务中心为社区“减负增能”。

  2011年开始,南坪街道先后委托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就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开展了课题研究,彭劲松是课题主持人。

  他说,社区居委会是法律确定的居民群众自治性组织,是独立于行政管理体制之外的治理体系,其管理模式也应具有居民自治组织自身的特点。然而,上级行政部门将社区居委会当作自身职能延伸的平台,把法律规定的“指导、支持和帮助”义务,当作是给社区居委会“下指标、定任务”。在这种情况下,社区服务的行政化趋势,就成为一种很难回避的选择。另外,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也陷入“二传手”的尴尬境地,往往是从区里领任务,再分配给社区居委会。“这样一来,街道和社区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就会产生职能错位、功能雷同、职权不配套等现象。”

  彭劲松认为,南坪街道将分散在13个社区、比较零碎化的公共服务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个平台上,表面上是对社区功能的“弱化”,实际上大大提高了社区的办事效率,降低了行政运行成本,也切实方便了社区广大群众。通过从体制机制上推进社区政务、居务分离,使社区居委会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人力去做与本职能定位相关的社区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工作。这是社区自治与公共服务职能的“强化”。(本报记者 李健 张莎)

(责任编辑:西西)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