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水陆空”应急抢修设备实战演练

2013年07月17日 15:30   来源:北京日报   刘宇鑫

应急抢修人员使用水陆两栖车(左)和气垫船直接渡过积水地段。

驾驶动力伞可越过无法通行的路段。

  去年夏季的“7·21”特大暴雨,骤然夺去几十条鲜活的生命;冬季延庆县又遭遇了1960年以来的最大雪灾,57个村断电,交通一度瘫痪……灾害过后,为更好应对近年来复杂多变的天气,本市多个部门应急抢险设施在短短一年之中,迅速升级换代。例如,防汛更多地应用了卫星通讯、无人机巡视、现场3G画面回传等多种高科技手段。

  昨天,市电力公司又进行了一场“水陆空”全方位紧急救援大演练:“蜘蛛车”、水陆两栖车、气垫船、大功率抽水车、无人机、动力伞、卫星通信车、卫星电话、800M通讯设备、“3G单兵”设备等30多种电力特种新设备首次统一亮相。

  上述这些电力应急抢修设备已纳入北京城市整体应急保障体系中。今后,当实施城市灾害救援时,这些特种新设备将受本市政府部门统一调配。

  变化

  城市抢险能力全面提升

  “其实,仅仅是在去年‘7·21’特大暴雨之前,我们抢修还是利用传统的固定电话、手机进行联系,驾驶普通车辆赶赴房山积水路段时,不得不下车推车过去……非常危险。”市电力公司检修二处处长赵永强告诉记者,如果通讯基站出现问题,手机都使不了,抢修就更困难了。

  很多市民都关注到,去年“7·21”特大暴雨时,莲花桥下积水高达胸部。事后,一些市民就曾抱怨排水管道不够粗,适应不了灾害天气的要求。而就在前天晚上,记者驱车从莲花桥下经过,雨下个不停,桥下却没有出现明显积水,开车一路畅通。短短一年之内,本市防汛设施水平以及其他应急抢险能力大幅提升。

  前几天,北京市防汛办多种新式防汛“武器”亮相:水陆两栖车、大型抢险单元“龙吸水”、搭接式防洪子堤、无阻塞液压泵车等防汛设备,都将为城市的防汛抢险排忧解难,保驾护航。30余种电力抢修特种设备也从即日起,实战应用在北京城市设施的维护上。

  赵永强表示,目前本市16个区县应急抢修队都配备了卫星电话,上百个“3G单兵”设备,可以方便地把抢修现场的视频画面实时传到指挥部,水陆空全方面挺进,所有的抢修车辆“排气口”都改装到了车顶部,“今后再出现大暴雨,我们有信心实现快速反应,首都的城市运行将更有保障。而电力线路作为城市运行的生命线,应急抢修能力也将大大提升。”

  现场

  动力伞送出空中侦察员

  昨日,在通州漷县附近的应急演练场内,约4个足球场大小的地方被分割成不同区域。满场几乎都是沙石地面,一个模仿立交桥下的“深水区”,积水约1.2米深,旁边还有供抽水排放的水沟;两处高高矗立的陡坡,一般车辆将望而却步;一段类似实际线路的高架线走廊……200多名身穿橙红色抢修服、头戴安全帽的抢修人员整装待发。

  “报告指挥部,接电网故障信息,暴雨过后,通州地区某220千伏同塔双回输电线路同时掉闸,停电区域包括一个重要客户和一个通信基站。”线路里传来模拟灾害天气下突发故障的报告信息。

  演练总指挥随后使用800M通讯设备宣布启动突发事件Ⅱ级应急响应,要求输变电专业应急救援队前往事发线路勘察。

  然而,当两辆应急救援车辆通过0.5米深的水路、1米高的崎岖路段后,却被“立交桥”下积水拦住,无法通过。

  “准备使用‘固定翼无人机’进行勘察。另外,该地区没有通信信号,正在使用卫星电话进行汇报。”记者抬头看到,一架身材纤细的无人机,像一只展开翅膀的大“蜻蜓”,掠过空中飞向远处,而演练现场的大屏幕里,实时传回了无人机拍摄的地面画面。

  与此同时,两名队员拖起动力伞向前助跑,黄色的大降落伞带着一名应急抢修人员成功起飞,动力伞在空中盘旋一阵儿后,率先将这名抢修人员送到了灾情现场。

  演练

  提高渡水抢险实战能力

  “总指挥部,我是综合应急救援队队员于扬,我驾驶动力伞到达事发地点,发现220千伏1基铁塔严重倾斜,1基电杆倒在路上,影响交通。事发地点没有通信信号,正在使用卫星电话进行汇报。”在听取了于扬的侦察汇报后,总指挥部发布命令:根据现场电网受损情况,请各有关应急救援队前往事发地点进行应急救援。

  在广场的另一侧,集结待发的运输卡车放下了坡度为25度的钢板,1分钟内,两辆8个轮子的水陆两栖车爬进了车厢。综合应急救援队使用运输卡车携带水陆两栖车、应急救援车,拖运着气垫船和抽水车,同时携带发电机、帐篷、应急照明灯、破拆工具等,前往事发现场。

  为争取宝贵的救援时间,现场指挥部决定:两辆水陆两栖车和1艘气垫船率先渡水,分批运送人员、物资到达事故现场。在1.2米深的“立交桥”区,水陆两栖车和1艘气垫船轻松通过。与此同时,抢修人员开始使用大功率排水车,将立交桥下的积水排出到旁边的水沟中。

  当积水降至0.8米深时,又一批救援车辆涉水通过。水位最终下降到0.4米左右后,后续车辆顺利通行。

  所有人员和设备到达事故现场时,一名抢修人员通过“3G单兵”设备,实时传输回抢修现场的画面,四旋翼无人机实时回传了绝缘子雷击受损画面,应急救援队队员已经登上停电线杆……上午近11时,发电车启动为重要客户的全部负荷恢复了供电。

  排水集团总抽水能力达每小时5.5万立方米,相当于—

  1小时可抽出8个足球场1米深积水

  今年汛期,一种名叫“迪沃”的中型防汛抢险设备在城区道路上大显身手。市民在雨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一辆“五十铃”大小的橙色“迪沃”抢险车上载着8名抢险队员,车行至桥下低洼处,队员将4台冬瓜大小的移动式水泵放下,随着机器转动,积水通过水龙带排出。

  北京排水集团抢险大队队长王长兴对记者说,这种中型抢险车是2013年入汛前采购的新装备,它的水泵体积很小,可以伸入30厘米宽的雨水箅子中,而且重量仅有20公斤—一名队员双手拎着就能直达积水处,可以“想在哪抽水就在哪抽水”。

  去年“7·21”特大暴雨后,北京排水集团紧急购置了10台每小时能“喝”2000立方米雨水的大型抢险单元“龙吸水”,2013年入汛前又配置了多套中型抢险车“迪沃”……目前,北京排水集团已有28套抢险排水单元,总抽水能力达到每小时5.5万立方米,相当于每小时可以从8个足球场大小的空间里,同时抽出1米深的积水。

  为了保证抢险行动的准确、高效,即使烈日当头,防汛人员也要冒着酷暑,按时完成定期演练。每次演练,防汛人员都是“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可以将“爪子”深入井下,每次最多可以抓起0.3立方米淤泥的掏挖车;将象腿一般粗细的管道深入污水井,连砖头都能吸起来的强力吸泥车;还有在遍布淤泥的管线内行动自如的小机器人,俗称“机器狗”。

  昨日上午10时,抢险大队在清河污水处理厂院内开始演练。当天的科目是污水井井下机械化排查,队长王长兴和队员们一同上阵,坐在检测车的监视器前,寻找着下水管道内淤泥淤结的位置。与常规检测不同的是,这次检测工作是由号称“机器狗”的最新一代井下探测机器人来完成。王长兴一按遥控器,井下的“机器狗”马上抬起了头,显示在屏幕上,就是屏幕主要聚焦的范围从水面上拔高至直径80厘米的管道顶部,在“机器狗”头顶6个高强光LED灯的照射下,监视器里的视野达到了前方5米。在王长兴的操控下,“机器狗”听话地左右转头,完成360度的抬头和低头动作。4分钟的工夫,它仔细检查了近50米管道,才被工作人员抬回地面。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是王长兴反复提醒队员们的一句话,因为大伙只有在平时演练时多流汗,才能在汛期将桥下积水的风险降到最小。(记者 刘宇鑫)

  新式抢修设备一览

  1 被叫做“蜘蛛车”的升降机

  特点:这是最引起关注的新式设备之一。“北京是历史名城,有很多胡同及街道比较狭窄,树木枝繁叶茂,需要维护或进行电力设施抢修时,常规的施工机械根本进不去。”应急抢修中心专工史敏涛告诉记者,“蜘蛛车”是从国外整体进口,但这个升降机体积小,最宽的地方只有1.1米,完全可以进入胡同。

  主要用途:可通过拥堵路段及狭窄胡同后用于高空救援及高空作业。

  2 1分钟装车的越野运输车

  特点:所有特殊功能车辆中身材最魁伟的家伙。它担负把紧急状态下所需的特种设备运输到位的任务。而短短1分钟内,水陆两栖全地形车就自行完成了上车。

  主要用途:可通过复杂路面营救被困人员并进行现场勘查,可运输水陆两栖全地形车、四轮全地形摩托及其他救援物资通过复杂路面到达目的地。可利用大功率绞盘及后拖车杠对被困车辆或设备进行拖拽救援。

  3 “全能战士”水陆两栖全地形车 特点:立交桥下积水,将抢修人员拦阻住。“报告,水深过不去!”指挥部立即发出指令,很快,水陆两栖车亮相了!它浑身为军绿色,8个亮晶晶的充气车轮,车厢里坐满了身穿橙色服装的抢修人员,从“道路”上飞速而来,就连身高马大的越野车都望水兴叹,可这辆车却一头冲向水面,居然从水上“开”了过去,很快就出现在“立交桥”的另一面,扬长而去。

  8轮8驱的水陆两栖全地形车体积小、重量轻,车体是高密度塑料,车底盘是一体的“船形”底,可通过水面、泥地、冰雪路面、沙滩等复杂路面,通过外挂螺旋桨推进器在水面行走,速度可达每小时12公里。

  主要用途:可运输人员及小型设备物资直接通过水面及复杂路面,中间不需要停顿。

  4 “爬坡高手”四轮全地形摩托

  特点:这一款摩托车开起来绝对很“拉风”,大号的越野轮胎可以根据需要改装成三角形的履带,“嗡”地一声,驾驶员站立在摩托里,两手握紧车把,轻松爬上了高高的陡坡。摩托车四轮四驱、速度超快,可迅速通过泥泞、冰雪、沙滩、陡坡等复杂环境,还配有前绞盘。

  主要用途:运输人员及小型设备通过复杂路面及拥堵路段,可牵引或拖拽轻型车辆和设备。

  5 冰雪中的行动者“雪地摩托”

  特点:“当北京出现暴雪天气时,公路上积雪非常厚,一般车辆都打滑,很难及时赶到抢修现场,这时候雪地摩托就要大显神通了!”技术人员告诉记者,雪地摩托体积小、重量轻、机动性强,雪地通过性高。摩托前部“两脚”踩着雪橇板,后部则是24英寸的超宽履带,可提供更大索引力和雪面浮力,以较快的速度在雪面上行驶。

  主要用途:可快速轻松通过冰雪及大面积积雪路段,运送人员及小型设备,并可在雪地牵引拖拽轻型车辆或设备。

  6 半空侦察的“四旋翼无人机”

  特点:四旋翼无人机个头很小,很像一架稍大些的玩具遥控飞机,当旋翼旋转飞起到半空时,看似一只大“黄蜂”,稳定性更强,可以悬停于空中,通过调整姿势,对线路进行细致观察,人眼在地面巡视时看不到的死角,它都能轻松搞定,实现“零死角”巡视。

  主要用途:可用于电力故障排查、电力应急救援、架空线路缺陷检测等。

  7 代替人工巡线“固定翼无人机”

  特点:固定翼的无人机,像一只展开翅膀、身材纤细的大“蜻蜓”。“蜻蜓”筒状机身藏有不少先进的技术装置:前端的高清数码摄像机和照相机、中部的GPS定位系统和机身尾部的动力设备等,不仅功能强大,还能飞到离地100米高的上空,沿着高高架起的电网走向,进行定位巡航。

  主要用途:可用于电力故障排查、电力应急救援、架空线路缺陷检测等。

  8 “动力伞”可坐着飞翔

  特点:动力伞又称动力翼伞,远处看起来就像是降落伞下挂着个身背“风火轮”的抢修队员。动力伞是在滑翔伞基础上加装发动机构成的简易飞行器。其中,轮式动力伞安全性高、容易操作、起降对场地要求较低。

  主要用途:通过驾驶动力伞飞行,可以避开无法通行的路段,将应急救援队员先期送往事发地点。(记者 窦红梅 实习生 张悦悦)

(责任编辑:袁霓)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