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同质化" 区域产业合作成为长三角转型新契机

2013年07月18日 11:15   来源:解放日报   李晔李茂君
    一个上周在南通、泰州等地完成考察的上海企业代表团心情尚难平复--脚步所至,当地几乎言必称"接轨上海"。曾被许多官员、区域专家诟病的长三角产业"同质化",在当前形势下,反成各地同上海"套近乎"之底气。苏中一位招商干部甚至坦言,他们逐一对照了当地与上海的项目,凡产业相似,便觉吸引上海产业转移多了些"筹码"。

    记者查阅长三角30个城市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发现,"现代服务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词汇高频率出现。国家发改委长三角区域规划综合组成员郁鸿胜认为,目前长三角各地产业门类的水平落差较小,各地才有了承接上海产业转移的基础。

    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卫宝龙看来,上海与苏浙各地之间有着难能可贵的默契--上海企业主动将长三角当成自身战略调整的重要基地,而长三角则将上海作为提升自身实力的合作伙伴。

    10年前,仪征汽车厂在国内本已有些"地位",但与上海合作中,索性将55%的股份"送"给上汽集团,也牢牢确认了在上海汽车产业链中重要一环的地位。10年后,各地这种与上海的粘性变得更强。随着苏通大桥和崇启大桥开通,南通已纳入"1小时经济圈",于是当地打起"上海制造业北上首选"的招牌,"筑巢"只待"引凤"。

    南通市委书记直言不讳,正是得益于接轨上海,即便全球经济气候并不景气,南通经济发展增速仍保持了难得的两位数。继仪征之后,在长三角另一个发达的汽车配套基地宁波慈溪,上海大众产能30万辆整车项目已处于试运营状态,产业链整体转移和群体带动效应,又接连吸引博世、伟世通、江森3个世界500强的汽配项目,园区千亿元级汽车产业呼之欲出。

    就上海而言,产业"走出去"几乎成了"转型升级"的同义词。在这一点上,长三角各地招商部门"依靠上海求发展,服务上海就是服务自己"的口号,便是最好的印证。上海在长三角发展与合作中的产业转移和资本加快扩散,也将成为区域经济运行的"发动机"和"蓄水池"。

(责任编辑:秦静)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