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7日从安徽省考古研究所获悉,经过两个多月的细心发掘,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聚落凌家滩遗址2013年度春夏季考古发掘工作告一段落,本阶段发现200多平方米的红烧土遗迹。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安徽省考古研究所于今年5月初开始对凌家滩遗址进行年度考古发掘,这也是凌家滩遗址的第六次考古发掘。
“红烧土是一种粘土,在同时期经常用于造房子,”本次发掘领队、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朔知说,“同时本次发现的红烧土分布面很广,所以我们推断极有可能是当时的居住区。”
朔知告诉记者,大量红烧土遗迹的出现,表明它与凌家滩先民的房址有密切关联,这为寻找到凌家滩先民的居住区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线索,也为未来对凌家滩遗址的保护、利用、展示提供了科学依据。
除了发现大量红烧土遗迹外,本阶段还发掘出少量石器或石块、陶片以及动物碎骨等,从这些有限的遗物判断,红烧土遗迹的年代不晚于前五次发掘的年代,也就是距今5300—5800年。
朔知说,前五次发掘更多的是针对凌家滩地下墓葬,而现在则发展到了研究当地先民居住区等方面,这对全面了解凌家滩遗址产生的自然和社会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截至目前,凌家滩遗址2013年度春夏季考古发掘工作暂时告一段落,下一阶段发掘将在秋季开始。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为距今5800年—53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心聚落遗址。自1985年被发现以来,已发现祭坛、墓葬、古井等遗迹;其中出土玉龙、玉人、玉鹰、玉版、玉猪等玉器1100多件。凌家滩遗址1998年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责任编辑:王姣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