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空心化调查:新一代打工群体成农村“房奴”

2013年07月20日 05:49   来源:中国青年报   记者 庄庆鸿 实习生 王诗堃

  40岁的打工者冉艳(化名),生活在一个自己也没法解释的“悖论”里。她一家人在东莞的小屋,只能放下一张床。她选择这样的生活,是因为要在农村老家建一座“空巢”。

  面对这个悖论的,不只是她一个人。

  “当前我国有2.36亿外出流动人口,其中1.63亿为外出农民工,还有7000多万城镇间流动人口。到202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达8亿,预计流动人口将达3亿多。如果再不着手解决城市外来人口的身份转换问题,将对经济发展形成制约和阻碍。”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近日表示。

  青年学者吕途调查发现,户籍制约下,这个庞大群体中的许多人有一个共同选择——供血农村,盖“空巢”。

  “农村房奴”之路:“买房——背债——去打工”

  冉艳的打工,可以说是由房子推动的。

  2004年,她丈夫工作的煤矿倒闭了。“他从1994年开始就一直在煤矿里上班,一共做了将近11年。”

  同一年,他们“咬咬牙”在村里买了房子。房款是两万多元,装修又花了1.6万元。其中不少钱是借的。

  她买的是同村人刚建好的房子。“他建好之后,也因为欠债,就出去打工了,把那房子卖给我们。”

  为了还买房子的欠款,他们一家三口也踏上了原房东的路——出来打工。

  46岁的丈夫念过4年书,在外面上班,1个月可以挣1300多元。冉艳就在东莞出租房狭窄的楼道里做手工活。

  “出租屋太小,只能放下一张床,外面地方还大点儿;屋里很暗,白天在屋里干活也需要开灯,白天在外面做,可以省电。”

  “我的身体一直都很不好,是当年生孩子落下的病。我现在坐久了或者是站久了,都不行。”冉艳解释她没有进工厂做工的原因,“我现在做手工也挣不了多少钱,做手机上面的挂件,一天做2000个,才可以挣14元,一个月大约可以挣500到600元。”

  从江苏到广东东莞,这些年来,冉艳一家三口在外面打工,家里的房子就闲着。他们有一个1991年出生的儿子,也在东莞长大。

  冉艳觉得买了房子有点后悔。“因为现在也没人在家住,就是用锁锁着的。”

  “新工人在城市工作,盘桓于局促的居室,劳动的汗水换来的工资绝大多数都用在了老家盖房子上。”吕途说。

  她在《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一书中,统计了包括冉艳在内的在东莞打工、老家在重庆市奉节县农村的新工人的买房和盖房情况,全部8位新工人中,6位在镇上买的房子,两位在村子里买房或者建房。

  这8人当中,出来打工时间最短的,也已经超过了10年。

  在四川邻水县柑子镇斑竹村,吕途调研发现的情况更甚奉节。

  这里的房子造价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年轻的主人都不在,但很多人为此花光了一生积蓄。56岁的老朱就是其中一人。

  他一家都在广州打工,包括老两口、女儿、两个儿子和儿媳妇。2009年,老朱辞了工,回到斑竹村,盖了4层楼。

  房子盖了3个多月,雇了10多个工人,一共花了17万元。“这些年打工的钱,一下子就花完了。”

  但老朱认为自己的花销观念毫无问题:“在这里,家家户户都这样,打工的钱基本上都花在房子上。”

  提及未来的打算,老朱还打算出去打工,儿女们也不回来。因此,新盖起的四层楼立刻沦为了空巢。

  同村81岁的林婆婆家情况同样夸张:4层的楼,连厕所装修得也很豪华;太阳能热水器、家具是红木的。40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却只有林婆婆和10岁的小孙女两个人住,其余儿女都在外面打工。

  “这个房子花了20多万块。儿子打工的钱都花在这上面啦,还欠了几万元的债。”林婆婆说。

  标签:回老家吕途冉艳打工者农民工

(责任编辑:秦宇雯)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