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孟达大庄村:古篱笆楼的民族记忆

2013年07月22日 09:43   来源:西海都市报   张妍

  7月3日,积石峡中段黄河南岸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清水乡孟达大庄村,一场透雨给刚收割完地头麦子的农家平添一种闲适的气氛。这里地处黄河河谷,海拔1800米,是我省海拔较低的地方,因此庄稼在此时就成熟了,接下来村民可以在空出的地里接茬种上蔬菜等作物。或许就是因为这里气候宜人、物阜民丰,积石峡易守难攻,扼守甘青宁交通要塞,令撒拉族先民们在800年前经历长途跋涉后,决定定居于此繁衍生息。

  先祖来自吐库曼斯坦

  孟达大庄村面积252亩,地势东高西低,有250户人家,两千多人。雨中的村庄南北大道更显清洁平坦;东西则分出几条巷道,明末清初建成的八大巷区依然清晰如故,在宽度仅2.5米到3米的狭窄巷道中,不时可以看到两旁或三五成群、或两两相对的撒拉族原生态民居——篱笆楼,成为这个村落引人入胜的景观。而巷道之所以狭窄到仅容人畜能够通行就行,客观上是因为这个村落地处峡谷地带,平地较少,寸土寸金;主观上也契合了始建者的戍边初衷——加强防御功能。村内渠水绕屋环流,清水是引自村东侧高处的磨沟河,使得灌溉、饮水极为便利。

  同行的循化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主任马晓红说,孟达大庄村是撒拉族聚居村落。相传在800年前的元朝,撒拉族的祖先受命于成吉思汗军事调动要求,从中亚的吐库曼斯坦迁徙而来,他们的使命是“屯垦戍边”“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屯聚牧养”,无怪于撒拉族自称“撒拉尔”,意为“挥舞刀剑的人”。后来有一部分人逐渐从屯戍转为农垦,因为这里地处交通要冲,加之山林苍郁,水流丰沛,遂定居下来,并形成聚居的村落。他们在密林中狩猎、伐木,在河水中淘金,同时亦农亦牧,以勤劳和智慧安居一隅。马晓红说,当然另有“撒拉族先民尕勒莽、阿合莽于元初率族人,从中亚撒马尔罕东迁定居循化”一说。撒拉族先祖来青海后,慢慢分支,姓马的一支单独形成了一个村落,即现在的孟达大庄村。明朝,受到政府的优抚政策,生产力水平提高了,生活稳定,人口也增多了,于是他们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孟达林区丰富优良的林木资源,黄河古道、磨沟河河段石头、黏土资源,同时汲取周边汉、藏、土、回、保安等各民族的建筑技艺,创造性地修建了以土、木、石为原材料的中国庭院式篱笆楼群。

  篱笆楼:一道独特的风景

  轻叩临街的一座庄廓院木板大门,主人马孝龙热情地将我们迎进,举目望去,这座三合院院落整洁,雨中的花椒树果实已青中泛红,忍不住近前去嗅,椒香浓郁;各色盆栽花木经雨色更浓;两棵核桃树果实累累,粗壮的枝干都从屋顶穿过伸向天空。古朴、清雅而又生机勃勃的院落让人心生欢喜,最吸引人的还是院落中的那座平顶的两层篱笆楼。这座楼两层通柱带前廊,廊檐宽阔,走在下面可遮风挡雨。

  马晓红主任说,由于孟达大庄村地处峡谷地带,平地较少,村中庄廊普遍窄小,房屋大都建成四合院、三合院式的篱笆楼。楼体框架由木质良好的松木构成,墙体用忍冬、红瑞木等灌木枝条编织,两面抹以草泥,中间为空,这种方法既节省建筑材料,又减轻楼体重量,且冬暖夏凉,有防火隔音的功效。篱笆楼上层住人,下层为仓库、畜圈。

  马孝龙家的篱笆楼,第一层楼的墙基用石头砌成,再用草泥夯起,第二层楼外墙面则全是用木条编制成的篱笆,篱笆空隙勾上草泥,让篱笆条裸露出来,内墙则抹上厚厚的褐色和白色草泥。

  马孝龙家的这座篱笆楼已经住了5代人,有近三百年的历史。楼体木柱梁架都是原木色,经百年沧桑色彩暗沉。登上位于一侧连接上下楼的木楼梯,抚摩松木栏杆上的花草图案浮雕花纹,其精细美观令人肃然起敬。二楼卧室的木门是方格门,卧室的窗子是菱格花纹,可以用房梁上悬垂下来的绳子固定住支起,叫作支摘窗。

  马晓红主任告诉我们,像这样年代久远的篱笆楼,村里有17座。而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当属位于牦牛巷的马进明家的老楼,是明代建筑,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为保护和开发撒拉族古老的建筑文化景观,2008年6月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进明也因为精通篱笆楼的各项编造技艺,被评为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使这一古老民族建筑技艺得以保存和传承。

  建于明代的清真寺

  孟达大庄村还保留着明代所建的清真寺。这座清真寺位于村子西边,门前生长着百年古树。在寺院门口就可以看到宽阔的院子,院内排布着木砖青瓦的四合院式建筑,属于中国传统殿堂式建筑,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历史,彰显着明代古建筑风格。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并且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马晓红说,主建筑内所有木构架都绘有彩画,这些彩画七彩缤纷,图案繁丽精美又严整有序,营造了神秘庄重的氛围。但这些图案的设计者是谁,至今仍是个谜。

  歌舞记录一个民族的迁徙史

  彳亍在雨中的孟达大庄村,慢慢感受、体味撒拉族800年的传承所积淀下来的厚重历史文化,更加感觉到撒拉族的传奇神秘浪漫色彩。

  撒拉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据马进明说,在收割打场时,村子里家家户户互相帮忙,在农忙之余会开心地在堆成长形、方形、圆形的麦垛间歌舞庆丰收;在冬季农闲时,民间歌舞队开始跳骆驼舞、耍狮子、炫马技。尤其是骆驼舞,讲的是撒拉族先民东迁定居循化的原因及艰难历程,由四人表演,两人反穿皮袄一前一后扮演骆驼,一个身穿长袍,头缠巾,牵着骆驼,扮演尕勒莽,一个扮演蒙古人。舞者手上绑着铜铃按驼步的节奏,摇铃作响。

  传说中的英雄

  流传在孟达大庄村的马牦牛的故事则从另一个侧面见证了村民的勇敢、机智、无私。

  故事说,马牦牛是村里一个穷人,能单手力举三四百斤重的石碾子。有一回,村里推荐马牦牛背着干粮去兰州打官司。谁知马牦牛一到兰州,就被衙门的人圈进放着冰块的房子里。次日,房里冰块化净,马牦牛身上却直冒热气。衙门里的官儿惊呆了,心想这个人了不得,不好惹。于是赶紧放出马牦牛来断案,问道:“马牦牛,如果官司打输了,你怕死吗?”马牦牛回答道,“我是为了全村人的事儿来的,只求大人秉公明断。就是输了,我死也甘心。”官儿又问,“给你金银财宝,远走高飞,别管村里的地行吗?”马牦牛说:“我只替乡亲要回村里的地,其他什么都不要。”官儿看马牦牛勇敢、没有私心,就判他官司打赢了。

  从这个至今仍为村民所津津乐道的故事中,似乎可以找到这个撒拉族村落能够原生态保存下来,成为传统村落的理由。的确,古朴的民风和优秀的品质是一个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最大理由。

(责任编辑:石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