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凤仪亭》剧照记者 唐浩 摄
由话剧《高加索灰阑记》改编而成的川剧《灰阑记》,赴德演出门票一抢而空;《凤仪亭》演出观众掌声历时15分钟,让演员无法谢幕……不少剧目给寂寞的川剧增添了一抹抹亮色。
不过,商报记者调查发现,整个川剧依然在挣扎求生,传统戏曲文化如何融合时尚元素、现代手法,让其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依然还在探索的路上。
现状
《灰阑记》演出门票一抢而空
时空距离和语言、文化的差异,无法阻挡川剧《灰阑记》的魅力。
时间回到去年5月22日晚,德国威斯巴登国家剧院,每年都会举行的“五月国际艺术节”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当晚,由话剧《高加索灰阑记》改编的川剧《灰阑记》首次在这里亮相,容纳1000多人的剧院座无虚席,而门票早在5月初即被一抢而空。
当天演出结束后,观众鼓掌喝彩长达10分钟,演员数度返场谢幕,关闭的大幕反复拉开了5次。
上月底,《灰阑记》回到重庆,第一场演出在川剧院举行,剧院近700个座位,座无虚席。在随后的几场演出中,演出票均被一抢而空,有些观众甚至已连续看了好几场。更让人欣喜的是,年轻观众居然占了30%左右。首次看川剧的网友“珠子酱”在微博中表示,《灰阑记》打破了我对川剧“老气”的偏见,“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改良,融合了现代元素”。
玩“混搭”《金子》摘34项大奖
其实,走红的川剧不只是《灰阑记》,川剧与外来艺术“混搭”的代表《凤仪亭》,也在“点亮多伦多”艺术节上大放异彩。
《凤仪亭》主演、著名川剧艺术家沈铁梅告诉商报记者,几乎每场演出都坐满了金发碧眼的“老外”,演出完观众站在原地鼓掌,足足15分钟,“让我们没法谢幕”。沈铁梅表示,《凤仪亭》借鉴京剧、昆曲、豫剧、西洋和民歌声乐以及歌剧的吐字换气的方法,凭借诸多中西艺术的完美结合,受到年轻观众追捧。
如果说《灰阑记》、《凤仪亭》玩好了“混搭”,《金子》则是川剧从古典到现代成功转型的标杆。沈铁梅称,《金子》幽默谐谑的丑角串场,独树一帜的帮腔艺术,神奇诡异的“变脸”、“藏刀”,让《金子》荣获了各类大奖34项,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末中国戏曲的代表作”。
当然,通过融入现代元素和手法成功的川剧还有《李亚仙》,沈铁梅就凭借《李亚仙》成功摘得戏曲界的最高荣誉“三度梅”。
(责任编辑: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