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的排洪沟有多少?究竟怎么了?为什么每次下雨,都没法及时排洪?
昨日,就这些藏在地下的排洪沟,导报记者继续进一步调查:它们,基本上面临一个共同的麻烦——标准过时、偏低,但身上的排洪压力却在不断增加。
导报记者获悉,中山路、厦港片区的排洪沟是岛内年纪最大的排洪沟,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而多数的排洪沟,则是特区开发建设以来陆续规划建设。
但这些排洪沟不少已伤痕累累,有的甚至常年缺乏维护。带病“工作”的排洪沟,怎么可能抵挡住强降雨?
堵
部分排洪沟淤积严重
昨日,梧村隧道被淹的第五天,这里依旧封闭着。抢险人员在紧张地排着水,但水依旧很深。7月19日的暴雨,不仅淹了厦门岛内不少城区,还让梧村隧道等众多要道瘫痪了。
按照厦门市公路局有关负责人的解释,梧村隧道之所以受灾如此严重,主要是东坪山上水土流失严重,积水顺着文兴隧道的人防支洞倒灌进梧村隧道内,再加上山顶的工厂排水等,使得隧道内积水情况很严重。“有的排洪沟口被堵住了。”市政工程管理处排水科科长冯如铭说,像文兴隧道被淹有一部分的原因是排洪沟被堵,导致洪水无法及时排出去。
冯如铭说,在梧村隧道、文兴隧道等被淹没之后,他们进行了全面排查,发现东坪山有些石料等,堵住了排洪沟。另外,再加上连续两个台风太密集,降雨太大,东坪山等的水都没能及时消退,多方面的原因催生山洪等,致使文兴隧道等被淹。
市政工程管理处处长谢天宏也透露,污水、普通生活垃圾、一些工业废弃物也从排洪沟排放,“造成排洪沟淤积严重,或者内部结构的损坏,一定程度上也干扰了设施的泄洪能力”。
由此可以想象,“繁忙”的排洪沟在大雨降临的时候,怎么可能专心排洪?
绕
下穿通道降低排洪速度
“排洪沟没法取直线,排洪速度也会下降。”谢天宏透露,这些年厦门建设了不少下穿通道、隧道,实际上对排洪很不利,会改变原有排洪沟的线路。
谢天宏和冯如铭以此前前埔片区被淹为例进行分析。他们说,那一片区由于下穿通道的建设,导致不少原本走直线的排洪沟都要改线、绕道。“下穿通道虽有助于道路美观和交通便利,但会使原有的地下排水系统遭到破坏。”冯如铭说,一方面,下穿通道向下挖掘路面、设置集水池的同时,会改变原有排水系统的结构和走向。
冯如铭说,这样一来,原来可通过排洪沟直排的雨水,只能跟着排洪沟绕路,连续经过几个90度的转弯和拐角到达对岸,这期间,雨水排出的时间无疑会增加、阻力也会加大。“连续弯道,还会降低排洪沟的排水量。”冯如铭说,连续几次强降雨,厦门城区多处被淹,跟排洪沟绕道导致洪水倒流有关系。
冯如铭还介绍,下穿通道集水池内的雨水,通过抽水泵排到周边的排洪沟后,会和其它雨水交汇,产生“冲击”和“碰撞”,雨势越大、水流越急,这种冲击和对流就越强烈,最终造成几股水流同挤一个出口,谁也出不去的局面,从而影响附近区域的排洪能力。
破
不少排洪沟老化破损下沉
除了“堵”和“绕”,地下排水系统还有一个致命伤,“破”。这些年破旧的排洪沟,在这几次大雨中,已经无法应付强大的洪水。
根据厦门岛地形特点,岛内防洪排涝区分为16个片区,包括高殿、寨上、湖里、濠头、筼筜湖、鼻子沟水系、航空城北部、东北海域、五缘湾、湖边水库、五通莲前东路、何厝、石胄头、黄厝、曾厝垵、西海域等。加起来,共有排洪沟近80条。
冯如铭介绍说,这些排洪沟小的有如普通水管一般,大的则可以在里面开车通过。规格方面,直径1.2米以下的管道为圆形管道,1.2米以上由于早年工艺落后、资金短缺等原因,采用的是石板砌成的方形结构。“以前都是对局部进行抽查。”冯如铭说,此前由于都只是对局部排洪沟进行抽查,没法全方位地掌控排洪沟的破损情况,自然也无法及时维修。
但接连的暴雨,厦门城区多处被淹之后,市政工程人员对全市的排洪沟进行排查发现,不少排洪沟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破损和下沉等现象。“有的排洪沟顶部已经断裂了,除了会漏水,上方的泥土还会掉入排洪沟里。”冯如铭说,一些管道底部的水泥板已经被冲开,造成排洪沟脱节,有的甚至出现坍塌,有的排洪沟甚至被堵死,无法发挥排洪功能。
专家解读
排洪沟不仅标准低还不断被“加压”
厦门市规划局前总工程师林荫新透露,许多大中城市防洪标准之前设计的频率是50年一遇,厦门的标准同样如此,而改革开放才30年就碰上了较大的自然灾害,从目前的实际状况看,这个标准定得偏低了,遇上了超过50年、80年一遇的大暴雨,防洪标准偏低的弊端就会显露出来。
而更关键的是,这所谓的“50年一遇”的标准不断在变化。即便是雨大小不变,但由于城市拥挤了,城市的排洪压力其实在不断增加。“且不说岛内有小河小溪,就在上世纪80年代的莲花片区,周边也是大面积农田。”有关负责人向导报记者回忆,再后来,诸如五缘湾一带,大面积农田也逐步被一座座小区、一栋栋高楼取代。
但这位负责人说,当初即便是50年、80年一遇的设计标准,人口目标也就是百万人口,但现在岛内已是两百万级的了,“人口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厦门的城市建设加快”。
岛内的开发强度加剧,而遗憾的是,由于追求快速,很多排涝下水道其实并没有按照要求进行规划建设。在排洪压力增加的背景下,这带来的后果是,城市的行洪能力不断下降。
读者反响
湖滨南只增高不管用
陈先生:之前,厦门已经公布了,要对湖滨南路的低洼路段进行加高。要让湖滨南路一带的雨水快速排到筼筜湖。只加高路面远远不够,应该同时对这一带的市政管网、排洪沟进行改造提升。只加高路面,将来还是会淹。
吴先生:湖滨南路内涝问题:1、城市设计问题。2、管理维护问题。3、事先预警判断问题。像土方车掉下来的沙土,相关部门就是把它扫掉,或者冲到沟里,这样问题就解决了吗?
林先生:说来说去就是筼筜湖的问题,建议西堤的排洪口一定要扩大,或者是多建几个排洪口,而且一定要定期排查,再来就是要加高路面。
(责任编辑: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