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不许西湖洗脚是"过度的文明"

2013年07月23日 00:00   来源:潇湘晨报   

  [社会视点]王庆峰(广东学生)

  7月21日,浙江省杭州市,当日,酷暑下的杭州犹如火炉一般,在白堤两旁的西湖边,一些不自觉的游客,脱去了鞋袜把脚浸入湖中,享受湖水带来的凉爽。远远望去,美丽的西湖竟然成了天然的“洗脚池”,真是大煞风景。杭州西湖成万人“洗脚池”,这一幕一时招致议论纷纷。

  在《常识》一书中,作者是鼓励“践踏草坪”的。因为假如不是恶意的践踏,草坪可以成为很好的公共领域。在许多先进国家,青年们在草坪上聚会探讨、商议时事,已经成为独特风景。但在我们看来,“践踏草坪”是不文明的,种上绿茵茵的大片草坪,也许只是为了好看。

  所以在大部分人看来,“西湖洗脚”至少和“践踏草坪”一样,在公众看来是不文明现象。不过,文明不文明的标尺,向来是裹挟着道德解读,在西方这或许是“情调”,在这边就可能是“大煞风景”。

  只要不恶意在脚上涂点什么,然后放进湖里散掉,这行为就没有恶意。相对于传统的道德禁忌,“西湖洗脚”简直是真实的、可爱的——见到秀水风景,谁没有个“与水嬉戏”的冲动;倘若由着人,这接触西湖的举动,岂不是更加真实?偏偏有神经敏感的卫道者,从中能嗅出文明的味道。甚至在新闻报道中,“不自觉”“煞风景”的导向词语,都明显在指斥着“西湖洗脚”的不文明。

  说是“西湖洗脚”,其实不妨称为“西湖戏水”。况且情感之外,“西湖戏水”也没什么不妥,人们可在湖中游泳,自然可在湖中戏水。在公共场所不影响他人,未尝不可;鉴于湖水的自我净化能力,这“西湖戏水”也犯不着拿污染说事。况且,换个情境、换个地方,文明的意义就可能改变。而“西湖”边的文明,就独有骄傲的标尺?

  在我看来,把“西湖戏水”解读为不文明,不仅是有些过度,更是失之常识。相反的,文明进步的表现是,“人”才是万物的尺度,不合理的道德约束反而阻碍文明。假如有一天,对草坪的“践踏”、对西湖的“洗脚”,都被视为常识且普及,那相较于针对于人的种种限制,才是更加合情合理的吧。

  人们之所以对此敏感、充满想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对文明的不自信。太不自信,就难以区分文明的标准,只好一棍子全打死——前不久,大陆游客在国外神像上刻字、游客当众在国内旅游场所小便,都使“文明人”们坐立难安,继而一概指斥为“不文明”,却忽略相关举动后更现实的问题。而批评所谓的“西湖洗脚”,恰恰也是由于某种“过度的文明”。

(责任编辑:邓一)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