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航拍重庆三十年:解放碑会仙楼“最高”

2013年07月24日 07:38   来源:新华网   

2011年从南岸航拍渝中半岛王正坤 摄

1981年的重庆人民大礼堂 宋林 摄

1981年的解放碑 宋林 摄

1981年,重庆首次航拍,摄制组人员在做登机准备。 宋林 摄

2011年的重庆人民大礼堂 王正坤 摄

2005年的解放碑 宋林 摄

1981年的渝中区 宋林 摄

宋林 记者 吴珊 摄

  探索

  重庆地理

  见习记者 方芳

  你知道重庆首次航拍是哪一年吗?你知道当时渝中半岛上最显眼的建筑是什么吗?……近日,随着微博上一张解放碑首次航拍的照片曝光,关于航拍重庆的话题渐渐成为热点。实际上,在几代重庆航拍人眼里,这座有着山水灵气的水码头城市,也有着惊人的变化。商报记者找到被称为“重庆航拍第一人”的宋林,请他讲述航拍背后的精彩故事。

  首拍故事一

  1981年首拍只有黑白片

  被网友热议的照片,就是网友“重庆吃喝玩乐排行榜”发出的“1981年解放碑航拍照VS2012年解放碑航拍照”。为了证实网友图片的真实性,记者找到了原照片的作者、被称为“重庆航拍第一人”的重庆电视台资深电视人宋林。

  “看,这就是解放碑,会仙楼在这里”,宋林指着1981年的航拍原图告诉记者,网友发的那个图是截图,原图比这个大,“并且当年是拍的黑白照片”。对于网友的另一张图,宋林说:“图片是真的,但并不是网友说的2012年航拍图,而是我在2005年拍摄的东望解放碑照片。通过这张对比图,还是可以明显的看出重庆的发展变化。”

  “实际上,重庆首次航拍时间就是1981年8月”,宋林告诉记者,当时是由重庆市规划局组织策划的,“因为规划局没有航拍的设备,所以他们租了个飞机,然后找到了电视台帮忙拍摄”。宋林说,那个时候的重庆电视台也还在筹建中,“我担任摄像,所以也就成了首次航拍的摄像师”。

  首拍故事二

  5000元租下直升飞机

  为了进一步了解首次航拍的始末,记者找到了重庆市规划局原副局长陈才倜。陈才倜告诉记者:“1981年的时候,我还是规划设计室的副主任,规划局先后组织过两次航拍,首次航拍是当时出于规划展览的需要,要拍下重庆的山城风貌,之后是由于规划城市的需要。记得首拍的时候,我和另一位同事,两人一起到成都凤凰机场,花了5000元租下成都空军的国产直-5飞机,而电视台有航拍的设备,所以请电视台进行拍摄。”

  记者了解到现在的航拍飞行成本非常高,在高空中都是以分钟计费的,对于这个问题,陈才倜说,“那个时候还是计划经济,没有收费制度,所以电视台也没有收费”。

  首拍故事三

  一共拍了主城三个区

  陈才倜说,飞机从成都凤凰机场到达重庆白市驿机场,首先要向成都空军报批飞行计划,同时还需要重庆白市驿机场调度同意。在首次航拍之前,规划局还用了两天的时间,对地面进行现场勘测,负责首次航拍飞行的飞行员也参加了勘测,并制定了包括渝中、南岸、沙坪坝等两山(歌乐山和中梁山)以内的飞行路线。

  “准备就绪后,大概到8月份左右了,开始等天气。光是等天气大概都有个把星期左右,然后开始了正式航拍,当时有一个航次的拍摄我也在飞机上”,陈才倜说,那个时候,地面上也安排了指挥车、急救车、消防车和加油车随时候命。

  首拍故事四

  全是灰扑扑平房

  宋林说,第一次在飞机上看重庆、拍重庆,感觉到很新奇,同时也感觉到这座城市还处于发展阶段,全是低矮平房,灰扑扑的一片,“当时整个渝中半岛只有两幢醒目建筑,一个就是解放碑,另一个是位于解放碑东500米左右的会仙楼”。

  陈才倜参与了一个架次的飞行,他告诉记者,“我当时坐在靠近飞行员的位置,当时的那个座位是挂在飞机内壁上的,可以拿下来坐。坐在飞机上,我一直在看重庆,也看到了解放碑,非常醒目,虽然那时的重庆没有现在这么多高楼大厦,但第一次在高空中看,感觉还是挺美的”,较之现在,重庆的发展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首拍故事五

  高空拍摄忘穿羽绒服

  天气的好坏对航拍的影响很大,1981年首次航拍的时候,光是等天气就用了一周左右时间。宋林告诉记者,航拍的最佳时间是在6到9月,正是重庆夏季温度高的时候。地面温度高达近40℃时,高空温度通常在0℃以下,所以要裹上厚厚的“羽绒服”。随着航拍的发展,保暖服装也在不断的变化着,从最开始的两件单衣到皮衣、棉衣,再到现在的专业化轻便羽绒服。

  “1981年首拍重庆的时候,当时没有经验,穿着两件单衣就上去了,不过那时候,只打开了右侧舱门,机舱内没有对流,也没有太多冷的感觉”。宋林说,但风还是大,舱门一打开,呼的一下,吹走了倒戴在头上的军帽。也没有戴眼镜,闭一只眼,另一只眼对着镜头拍摄,一拍完,赶紧闭上眼撤回来。

  在后来的航拍中吸取了教训,重庆电视台一位空中执行导演说,飞机在地面等待起飞的那段时间是最煎熬的,穿着厚羽绒服,坐在机舱里大汗淋漓,当飞机升到高空之后,身体在舱外拍摄,又好像掉到了冰窖里,“在高空拍摄时,由于气温太低,手指头都会被冻得僵硬,气温的巨大反差对身体是个很大的考验”。

  《鸟瞰新重庆》如何出炉

  宋林告诉记者,继1981年首拍之后,重庆直辖之前,有过几次间断性航拍,“在1985年的时候,中央电视台拍摄纪录片《蜀道》,重庆台参与航拍重庆,那个时候,在空中看重庆没有太大变化”。但真正大规模的航拍是从重庆直辖后的1998年开始的,那年起至2012年,14年间,重庆电视台8次组织航拍,推出了《鸟瞰新重庆》系列纪录片,开启了国内城市航拍之先河。“它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了重庆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成为一张靓丽的城市推荐名片。”

  直辖初期 解放碑成“曼哈顿”

  1998年10月,一次契机,重庆电视台开始航拍奉节的天坑地缝。“飞机在重庆上空时,航拍人员有意识的在重庆上空飞了两圈”,宋林说:“昔日的标志性建筑会仙楼不见了,解放碑也是费了老大的劲,找了半天才找到位置,有些朦胧,看得不是很清楚了,感觉像是到了美国纽约曼哈顿,我们当时非常激动。”

  天坑地缝的任务顺利完成,也拍完了重庆。虽然10月下旬的天气不是很好,有些灰蒙蒙的,但是拍出来的效果很好。拍摄完成后剪辑成半小时的纪录片——《鸟瞰重庆》。当年12月,重庆人第一次在电视中从空中的视角看到了自己的家乡,自己的城市,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电视上几乎是天天播出,观众说“百看不厌”。

  1999年 《鸟瞰新重庆》亮相

  为了纪念建国50周年,从1999年6月份开始,重庆电视台进行了大规模的航拍,第一次飞遍巴山渝水,片名改为《鸟瞰新重庆》,这部航拍的纪录片也成为重庆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有媒体评价说:“重庆人看了自豪,外地人看了称羡,外国人看了惊叹。”

  1999年的航拍再一次让世人看到了重庆的发展、重庆的美丽,精彩的背后,是艰辛的付出。每一次航拍的时间跨度都很长,航拍前的准备时间一般需要3个月左右,包括租飞机、办理各种手续等等,拍摄的过程一般也需要3个月左右,而后期的制作剪辑也要3个月左右,相当于每一部航拍纪录片,从准备到制作完毕,至少需要9个月时间。

  2011年8月,重庆电视台第八次航拍启动,宋林担任总导演,与中国航拍安全飞行第一人潘玉成合作拍摄。用宋林的话来说,重庆航拍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在空中俯视重庆,可以体会到明显的城市变化——城市建筑更加立体,整体规划更加科学。

  航拍重庆

  大事记

  1981年

  重庆规划局出于规划展览的需要,请电视台航拍重庆,拍摄了歌乐山和中梁山两山以内的地方。

  1985年

  中央电视台组织拍摄《蜀道》,重庆电视台参加拍摄,航拍了重庆市中区。

  1991年

  受重庆民航部门邀请,重庆电视台参与航拍,拍摄时间短,乘坐运-5,从江北机场起飞,拍摄至渝中区再到南岸。

  1998年

  重庆电视台航拍天坑地缝,同时拍摄了主城,并剪辑成半小时的纪录片《鸟瞰重庆》。

  1999年

  建国50周年,重庆电视台首次组织拍摄《鸟瞰新重庆》,拍摄了渝中区、南岸区、沙坪坝区等地。

  2001年

  重庆电视台第二次拍摄《鸟瞰新重庆》,首次拍摄飞遍整个重庆。

  2002年

  重庆电视台第三次拍摄《鸟瞰新重庆》,开始乘坐美国的贝尔小飞机,拍摄了重庆主城区。

  2003年

  重庆电视台第四次拍摄《鸟瞰新重庆》,飞遍重庆。

  2005年

  重庆电视台第五次拍摄《鸟瞰新重庆》,飞遍重庆。

  2008年

  重庆电视台第六次拍摄《鸟瞰新重庆》,飞遍重庆。

  2011年

  重庆电视台第七次拍摄《鸟瞰新重庆》,飞遍重庆。

  声音

  天上看这座城,有很多惊喜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摄影师王正坤,从事摄影工作几十年,除了饱览山城美景,更是从空中见证了重庆的发展。

  在王正坤的博客中,记者看到这样一段话:“作为一名重庆摄影人,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能插上飞翔的翅膀,从空中见证重庆的美丽。”

  “《鸟瞰新重庆》的所有版本,我都有看过,不仅解放碑有了很大的变化,整个城市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渝中、南岸还有江北,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发展变化之快。”王正坤对记者说,在地面上看重庆的风景,看了几十年,觉得也就那样。而从天上看这座城市,就能发现很多惊喜。

  王正坤说:“我曾看到过建国初期重庆的航拍照片,长江和嘉陵江边的吊脚楼很多,整个城市不大气也不雄伟;直辖以后,看上去就有一点现代都市的感觉了;到2011年再上天航拍时,我认为已经完全可以媲美香港和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此外,我认为解放碑是重庆非常经典的地标,每一次都能感受到它的变化,也可以说是这座城市给它带来的变化。”

  人物特写

  重庆航拍第一人 要拍到70岁

  宋林,今年66岁,坚持航拍30年,被业界称为“重庆航拍第一人”。每一次《鸟瞰新重庆》的拍摄,我们都能看到他的身影,这需要超常的体力和毅力。初次采访见面时,记者很难想象出,在宋林并不十分高大魁梧的身躯背后,竟有着如此巨大的能量。

  宋林告诉记者,1985年他以重庆电视台新闻部主任的身份,参加中央台《蜀道》航拍时,在空中感悟到俯瞰的状美,想拍一部航拍纪录片,只用音乐和简单的文字,解说由受众自已去感受——可没想到,这想法当即遭到中央台编导的彻底否定。宋林说:“我不服气,我想,我一定要用事实来说话。1999年的《鸟瞰新重庆》实现了我的梦想。后来各台的实践也证明了航拍纪录片无法配解说,因为画面给的信息量太多,感受没法一致。关于怎样配解说,曾经还请来过知名的诗人、作家,他们看完样片后都说不知从何下手。”

  “就像鸟儿离不开天空一样,我热爱航拍,也热爱重庆。每拍一次《鸟瞰新重庆》,对家乡的了解和情感都会加深一层。”宋林这样形容自己对航拍的痴迷、对家乡的热爱。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了,他还会时常拿着相机到处拍摄,空中的鸟儿,地上的花草,都被他摄入镜中。

  “多年来,一听到直升机的轰鸣声我就会兴奋,如果你要问我还准备飞吗?我会说,我要争取飞到70岁。”

(责任编辑:西西)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