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保障性住房设计指引》出台,其中,每100平方米的公租房要配建0.5个车位的规定引发了争议。今日(22日),广州市政协常委、知名律师司马春秋,知名媒体人阿栋做客大洋网《民意圆桌会》,共同探讨保障房配置停车位问题。阿栋提出,保障房要明确自身地位,更需要从城市长远规划入手。司马春秋更建议,政府可为保障房设立不同等级,让每个人都有向上爬升的空间。保障房的建设,最后还是应落实到政府监管问题,如此才能让真正有需要的人住进保障房。
追求平等还是满足最低住房需求?
保障房设停车位引各方争议
《指引》规定,每100平方米的公租房要配建0.5个车位,以每套公租房50平方米计算,相当于平均4户就要配建一个车位,这一规定引发了各方激辩。
广州市政协常委司马春秋坦言并不赞成保障房配套停车位,他提出,保障房的功能在于满足最基本的需求,而不在保护富人与穷人之间的人格平等,“人格平等是没有错,但财富多少决定生活的质量,每个人都有拥有汽车的权利。但保障房的功能是满足低收入群体的的最低住房需求,保障房不是‘安乐窝’,而是一个让人遮风挡雨的地方。”
此外,他提出私家车并不是未来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发展公共交通更能解决问题。不光只是保障房,商品房停车位也并非必备的配套。多安排几条公交路线,让大家坐得起公交,这样不光是保障房不需要建停车位,一般的住房也可以压缩停车位。
知名媒体人阿栋则表示他“三分之二”赞成建设停车位。他认为,保障房配套设施要跟得上城市的长远规划,充分利用城市的空间;“三分之一”反对是担心监管的门槛能否“挡住”想造假的人。
大洋网首席评论员万庆涛认为保障房建设停车位是可行的,并建议停车位应超过4户配一个车位的比例。随着社会的发展,汽车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属,而是一种提升生活质量的交通工具。“说住保障房连养狗和买车的权利没有,不符合未来发展趋势”。
保障房条件再差仍有人趋之若鹜?
限制硬件设施与政府监管重罚双管齐下
对保障房的争辩并不仅仅针对停车位设计标准本身,更多的是忧虑分配和管理。阿栋在节目中抛出疑问,不管房子大与小,设施好与坏,有一种心态是“保障房谁都愿意抢,拿到手再说”,保障房成了“香饽饽”,在争论保障房设计标准时是否要考虑提高监管力度?
防止出现“开宝马住保障房”的尴尬现象,万庆涛指出,要靠个人诚信更靠政府监管。
司马春秋则强调“限制”硬件配套是另一种形式的“监管”。他提出,从保障房设置目的是给予最需要的人群最低住房保障。设置停车位及其他硬件设施,甚至配套设施比商品房都齐全,只会让诸多不符合条件的人也想分一杯羹,也会使已住保障房的人就此安营扎寨,影响保障房的流转,也剥夺了真正有需要的人。“保障房既满足需要住房保障的低收入人群,又不会吸引不需要保障房的人。”
“硬件设施可作为监管门槛,但不能把监管全寄望于硬件设施。”阿栋提出,严格把控保障房的申请,关键还在于政府有力监管和重罚。“办假证申请保障房,如果只是不得再购保障房的处罚,有何约束力度?”
从保障房到商品房要走多远?
设立不同档次保障房满足不同人需求
保障房作为一种过渡性住房,继而又引发另一个问题:从住保障房到买商品房,门槛有多高,需要多少年的努力?
广州国土房管局市属十区商品住宅网签1~6月数据显示,上半年广州网签均价达到16082元/平方米,首次在半年度数据中突破1.6万元/平方米大关。
“并不是每个生活在一线城市的人都需要买房。”司马春秋直言。他建议,政府可以考虑分档次建设保障房,满足不同阶层对住房的需求,“最低保障的可能是公共厕所和没停车位,再提供不同档次的配套设施,满足不同人的需求,也让住在保障房的人有奋斗的目标。”
他进一步提出,合理的保障房政策应综合考虑选址、交通、物价等诸多因素,而不是怎样规划建设得更有“面子”,“例如选址是否适合低收入人群,有多少条公交路线,人们生活成本和时间成本甚至当地矿泉水价格都应该计算清楚。”
(责任编辑: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