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丰县政府的网站上最近发布了这样一条公告:拟将当地的赵庄镇更名为“金刘寨”镇,并向社会征求意见。赵庄变成金刘寨,乍一看只是文字变化而已,但了解内情的人士则表示,丰县此举是急于打响“刘邦出生地”名头。
该消息一出,立即引发各方热议。赵庄镇王副镇长称,赵庄显小镇形象。那么“金刘寨”就大气了吗?诚然,改名“金刘寨”声称是为更好打造当地的旅游产业和招商引资,体现当地的历史底蕴。但换个名字真能引来“金孔雀”吗?
网友“与你无缘”说:“名字不过是个包装,最重要的还是内在,改成‘金刘’就真的‘贴金’了吗?只有关注内在的发展,才会真正带来机遇。”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俊臣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出,从主观愿望方面看,包括一些贫困地区在内的许多地方争抢着建“第一”、建名人故里,有个三方面的期望:拉动本地区产业发展;在全国造成一种轰动效应;显示地方官员的“本领”。然而从客观效果讲,结果却往往是劳民伤财,出错风头。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在更名的背后,一系列高额的成本也随之相伴。城镇改名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地名一改,仅办理公民二代身份证、各类户籍,就要花费很高的人力、物力成本,还有公章、发票、地图、信封、门牌号等等都要跟着改。除此之外,凡涉及当地名称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名称都要一并更改。
作为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小城镇,当地政府需要支付一笔巨大的行政开销来满足一个城镇名称的更换,而这些成本最终都要群众自己承担。此前有报道称,河南汝南“梁祝故里”因开发商撤资半途而废,落得个一片荒凉的结局;山西娄烦“孙大圣故里”折腾了两年只建成一座接待中心。类似这样的改名,最终都成成了 “瞎折腾”。
党中央不断提倡勤俭之风,强调各地政府应厉行节约,降低行政成本。且不说当地政府能否承担得起这样一笔高额支出。此外,从改名本身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规模上来看也是值得推敲:由“赵庄”变成“金刘寨”,真的就能带来如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吗?如果城市的环境建设还处于“脏、乱、差”的阶段,基础设施不健全,人民幸福感不强,那即使将城市赋予再高尚动听的美名也只是在做表面功夫,城市很难获得人们长久的青睐,实现真正的发展。而且缺乏必要基础建设,更名必有急功近利之嫌。
实干,党民心连心,空谈,干群背靠背。如何消灭形象工程,真正改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改善老百姓生活质量,是值得深刻反思的问题。
与其兴师动众、急功近利地更名,沉迷于虚名带来的“发展幻想”中,还不如脚踏实地经营好老地名,让其发扬光大。更名并不是加快发展的捷径,决策者要考虑到改名背后所付出的高额代价,审慎综合分析各种利弊得失后作出判断,而不能只因一时兴之所至。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