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黑救护车"侵入大医院 交叉管理致监管薄弱

2013年07月25日 14:01   来源:福州晚报   赵铮艳

  一些用面包车改装的“黑救护车”目前已在“经营康复器材”的名义下呈规模化经营,并且傍上了一些大医院,并通过数量可观的回扣从医院内部获取患者信息,不但争抢患者转院业务,还坐地起价将危重病人送回家乡。

  连日来,本报根据记者暗访以及知情人士报料揭露了“黑救护车”的运营内幕。那么,“黑救护车”该由谁来管理?仅凭监管能否彻底治理“黑救护车”横行的现象呢?

  交叉管理导致监管薄弱

  目前,“黑救护车”侵入一些大医院,除了庞大的市场需求为其提供生存土壤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关监管有待加强。

  24日,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福州市正规的救护车经过备案,受卫生部门的监管。但对“黑救护车”的监管却涉及多个部门。例如,医护资质归卫生部门管,车辆改装归交警部门管,非法营运归运管部门管,而运营定价则归物价部门管,如果收费涉嫌欺诈还会涉及到工商部门。这种权力交叉的监管方式,很容易出现“龙多不治水”的状况。

  据了解,目前,“黑救护车”经营者主要通过散发名片或医院内部医护人员、勤杂人员牵线获得生意。多数患者家属通过电话与他们联系,在价格基本谈妥后,他们才会出现。由于患者家属考虑到患者病情需要不得不使用“黑救护车”,如此一来,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执法部门取证查处难度大。

  经营正规康复器材23年的知情人士吴先生告诉记者,“黑救护车”横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违法成本不高。经营者在年检前会将面包车改装部分复原,年检后再把后座椅拆除,放上担架。有关部门只是偶尔上路进行检查,做不到实时监控。

  “取证比较难,相关部门也就懒得去查,就算被查到了,最多算非法营运。相较于那么大的利润,这种一次性查处对黑救护车经营者来说不痛不痒。”吴先生举例说,“黑救护车”送危重病人回四川,开价2.8万元,扣除打通医院内部关节所需的约50%的费用以及油费,还有很大的利润空间,要是病人在路上亡故,还可以再临时加价。这些也正是一些城市黑救护车屡禁不止的原因。

  公共救护服务水平待加强

  据业内人士介绍,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救护车标准化建设起步较晚。2000年之前,国内救护车行业标准一直处于真空状态,2008年4月,才制定出正式的救护车标准。目前我国救护车保有量仍然很小,行业普遍存在救护车数量不足的问题,与国际上每5万人口一部救护车的标准差距甚大。

  在发达国家,急救站不仅为急救病人和意外事故的伤员服务,还负责转送非急症的病人。而我国城市的救护车数量一般仅能满足患者院前急救,面对外地转运服务等需求往往力不从心,福州也不例外。

  业内人士指出,在这种现实条件下,“黑救护车”大行其道,确有利益的驱动,但公共医疗运行机制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不解决,救护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提升,即使打击查处了一批“黑救护车”,在庞大市场需求的刺激下,仍会催生出其他“黑救护车”。

  专家建议社会资本进入急救领域

  目前,“黑救护车”虽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病患的运送需求,但这些车辆设备简陋、安全隐患不少,一旦出现事故,最终受害的只能是患者及其家属。有专家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有关部门要加大投入,满足患者对救护车的合理需求。如果正规救护车的服务跟上了,“黑救护车”的生存空间自然就被堵住了。

  对此,国内有关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建议,促进正式的专业急救体系与民间非正式急救力量结合。在公立医院、急救中心的救护车数量不足的情况下,考虑开放救护市场,让更多可靠的社会资本进入急救领域,使之成为正规急救的有益补充。

  国内有关专家还提出,救护市场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公益性越来越强,政府应该扮演好规则制定者的角色,将救护市场管理纳入医疗体系改革中,避免出现行业管理失范。

(责任编辑:石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