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葛兰素史克代表有全国医生名单 行贿系公开秘密

2013年07月26日 20:28   来源:中国广播网   庄胜春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葛兰素史克总公司日前再次致函公安部表示,为配合中方调查,现任中国公司业务总经理马克锐将于近期返回中国配合调查。今天(26日),有外媒援引葛兰素史克发言人的话说,他的接替人选已经确定,将是公司驻欧洲制药业务联合主管吉瑟罗。

  这一案件的更多细节也得到进一步披露。中央台记者庄胜春日前在参与办案的河南郑州公安机关采访了解到,这一案件中,葛兰素史克(中国)员工为了多卖药,会以讲课费、餐费的名目,按销售额的7-10%为医生发放回扣、进行贿赂。这不仅推高了药价,医生还会因此给患者多开药、开贵药。

  近期,郑州公安机关先后依法控制18名葛兰素史克(中国)职员和部分医务人员。

  虽然葛兰素史克总公司方面一直回避表示自己事前是否知晓其高管在华的不当行为,但记者日前在郑州公安机关采访了解到,这一案件并不是葛兰素史克(中国)部分高管的个人行为,而是早已成为一种运营模式。

  大夫:我是一名呼吸科医生、呼吸科主任。

  说话的这位大夫,从医已经20多年,是当地一家知名医院的呼吸科主任。三年前,葛兰素史克(中国)的医药代表找到了他。

  大夫:开始的时候就是到我们的办公室,自我介绍说,我是葛兰素史克公司的,我们会帮医生参加一些全国、国际的会议。接触以后会请我们吃个饭,增进感情、跟踪服务,让我们慢慢有一些好感。

  安排学术活动,赞助科室聚会、隔三岔五的小礼品……一来二去、熟识之后,他按惯例把自己的银行卡号给了对方,开始从药里吃回扣。

  大夫:尤其这两年,他们非常重视销量,非常明确的提出给回扣。

  他说,舒利迭和辅舒酮都是治疗哮喘的常用药,过去两三年,仅这两种药他就开了约50万元。也就是说,如果按10%的比例计算,其中5万元都落入了他自己的腰包。

  此外,在他的科室,医生和医药代表的往来并没有什么避讳。甚至有医药代表以实习生的名义成为了医生们的所谓“医药助理”,出诊时就坐在医生的旁边,帮忙打处方单。

  在半小时的采访里,这位呼吸科主任一直两手紧攥,没有露出过一丝笑容,谈到这一细节,他的手不停的颤抖,不愿多谈。

  哪家药厂给的回扣高、哪个医药代表服务周到,医生就很可能多开哪种药,哪怕这药原本用不着开,哪怕还有更经济适用的药——这种堂而皇之的行贿行为,已经成了行业里公开的秘密。

  那么,这种赤裸裸的行贿行为,是怎样被穿上了一层看似“合规”的外衣呢?

  2011年3月,原本在当地一家医院当护士的王某,进入葛兰素史克(中国),成为一名医药代表。

  据王某介绍,公司给每位员工提供了一份记录有全国医生档案的“大名单”,级别、住址、特长、联系方式等信息一应俱全,前述呼吸科主任还是这一名单上的所谓“A类客户”。

  同时,这一“名单”还是一张公司的“考核单”,药代每拜访一次医生,邀请一位医生参会,都要进行登记。这些信息,也会作为他们报销费用的凭证。

  王某:假如要给现金,一般就会去他办公室,没有人的时候我们给到他,或者直接拿讲课费单子给讲课费。

  记者:实际上去没去讲课呢?

  王某:有好多时候是没有去的。

  记者:那没有实际发生的怎么证明讲课了?

  王某:会议议程、发票,包括参会人员签字。

  记者:人员就是你们随便写几个?

  王某:是的。

  记者:发票呢?

  王某:再去买一些餐饮发票。去年9月开始,用一个演讲服务协议。

  记者:就是说,公司教各位代表可以虚开?

  王某:是的。比如说我们有时候讲课费做的不合规,财务会教我们,怎么做才合规。

  也就是说,无论是请医生旅游、唱歌、还是洗澡、按摩,甚至有的医生还会要求医药代表帮自己“找小姐”,所有的这些贿赂经费,都被纳入了“讲课费”这样光鲜的学术名词之下。

  王某的主管、公司区域销售经理李某某也告诉记者,整个公司都很清楚上述运作模式。

  李某某:公司培训大家的目的很明显,销量是第一位的。在不超出公司提供资金的情况下,你都可以去操作,这是公司清楚的,也是公司逼迫着大家,不管用什么方法,这些费用你要利用好,这样才是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

  案件最新进展,中国之声将持续关注。(记者庄胜春)

(责任编辑:袁霓)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