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对厦门城市内涝的关注牵动了多方神经(见本报23日14版《海岛城市缘何逢雨必涝?》一文),先是厦门市规划局出台了防涝规划指引,要求排查已建项目积涝点,并对现有老旧排洪系统重新进行规划改造;紧接着,厦门市政园林局明确表态,预计投入1亿元资金,对岛内11条积水路段、5条下穿通道进行升级改造;厦门市公路局方面也表示,将对下穿通道、隧道的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并实施智能监控系统。
据悉,厦门市政府还专门召开会议,同意了一系列改造提升方案,并要求尽快实施。
排洪系统将重新规划改造
“西马仑”过境一周多后,堵住厦门成功大道的梧村隧道在7月26日终于宣布可以部分通车,但全部通车尚需时日清淤。这只是屡次暴雨给厦门城市带来的其中一处创伤,对于厦门来说,要从根本上治理城市内涝,并非一日之功。
不过,在媒体的关注下,城市内涝问题引起了厦门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厦门市规划局局长赵燕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市规划局正在编制厦门防水排涝规划,对现有老旧排洪系统的重新规划改造,已提上议程。
据悉,7月初,厦门市规划局出台了加强建设项目排水防涝能力规划指引(试行),其中明确提出,为防雨水倒灌,地下设施项目入口处应比周边地面更高;它还要求,城市规划要保障一定的水面积率,且新建城区的硬化地面中,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不宜低于40%等。《指引》还要求对已建项目进行积涝点排查,对重要的积涝隐患点应按本规划指引提出近期改造方案,在2014年汛期前完成具体工程改造。
根据住建部下发的《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要求各城市结合当地实际、参照该大纲抓紧编制当地规划。厦门市的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目前也已着手进行,预计于年底做完并上报市政府。
启动岛内排水整治及改善
厦门涉及城市排水问题的相关部门也相继采取措施。据厦门市政部门方面透露,为破解内涝,岛内排水整治及改善工程已全面启动,整治方案主要对岛内部分易积水路段及下穿通道进行升级改造,预计投入1个亿。在10多个易积水路段,主要采取改造、升级雨水管道、雨水收集系统和雨水泵站系统等措施,并积极打通这些路段排水线,增强片区行洪能力。同时,对屡次被淹的一些下穿通道,整改方案将对其排水系统进行全面升级,新建、打通雨水管道,设截水沟、排水泵等配套,同时设置自动报警系统。
目前,部分积水点改造工程已陆续开工,如莲前铁路下穿、园山南路铁路下穿、湖滨中路茶厂段等;有的则正在进行方案设计,即将开工;部分涉及征地拆迁问题的,将力争年底完成改造。
厦门市公路局也开始对症下药,计划将一些下穿通道、隧道的水泵控制柜、配电柜抬升至高位,防止因积水受淹。对于关键时刻常“歇菜”的干湿分离泵,则将改造为潜污泵。如环岛路会展下穿通道,在“5·16”暴雨后,将6台干湿分离泵改为潜污泵,并将2台控制设备由泵房移至通道顶绿地上,此次会展下穿通道未见明显积水,通行正常。
与此同时,厦门市公路局还将重点改造一条下穿通道、一条隧道。厦门市公路局方面表示,将在有条件的通道、隧道设置反坡截水沟和挡水墙,尽量减少雨水汇入;所有通道、隧道及重要交通节点,在厦门启动二级防汛预案后,将实行24小时值守制,严防死守,一旦积水超过30cm,即采取封闭限行措施;同时对易汇水、积水的匝道,采用堆积沙袋的方式进行截流。
集中治理城中村内涝
城中村积水在厦门城市内涝中显得尤其突出,离白城海边一路之隔的厦门大学一夜之间成为一片泽国,随着一系列治涝措施的出台,这些城市突出涝点也被重点治理。
厦门市政园林局方面表示,将对厦门一些“村改居”社区率先进行改造提升,实施工程性整改措施,提升当地的行洪能力。 在禾山街道围里社区,整治工程计划在云顶北路东侧新建一座雨水泵站。这座泵站将解决坂上、县后、围里等社区共计约54公顷汇水面积的排水问题。西潘社区西侧原本有一条排水明渠,断面达2.5米×1.5米,但后来被改成了一条管径仅400毫米的排水管,行洪能力大幅下降。为此,拟改造社区内现有的排洪明渠,打通下游出水通道,还要对局部排水瓶颈进行改造,把管径400毫米的雨水管换成管径1200毫米的雨水管。
此外,厦门市政部门还将改造高林社区的现有排水明渠,进行清淤,并拟因地制宜地建设洪水头雨水排放系统,提升区域的行洪能力。
针对厦门大学内涝问题,厦大有关负责人表示,正探讨从基础设施上提高厦大等地的抗灾能力。 目前探讨的思路,包括在厦门大学西片区新增排洪沟,将校园雨水直接引到海里;再者,就是改造排水泵,增加其功率,以加强其排水能力,但具体方案还未有定论.
(责任编辑: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