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分流员工社保问题凸显 政府需担当更需智慧

2013年07月30日 21:46   来源:中国广播网   

  据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经济之声评论员王浩今天点评的题目是:国企分流员工社保问题开始凸显,要解决需担当更需智慧。

  王浩:昨天在北京金融街上有几十名维权人士举着“我要吃饭”、“要生活”的标语表示着要向工行还有建行讨个说法重新回去工作,一时间网友拍摄的图片开始在微博上迅速转发,并且评论中大多认为这是银行的劳务派遣员工在维权。随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都发布了官方声明,表示维权人员并不是网上所说的劳务派遣人员,而是多年前跟银行协议解除劳动合同的人员,并将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法规、信访条例妥善处理。

  于是,一个早已经被大家遗忘的人群又开始浮出水面,这个人群就十多年前被买断工龄的银行员工。2000年,中农工建四大行通过买断工龄的方式分流员工近40万人,当时这些国企员工根据工龄的长短每年获得几千块钱的补偿,加起来也就是几万块钱。拿到钱后他们就离开了国有体制,开始自某职业。

  记者昨天采访了几位维权人士,当年走的时候30、40岁,他们还能够打打工、做做生意,但是现在十多年过去了,这些人都到了50、60岁的年龄,该退休了,也折腾不动了,这个时候才真正感受到没有医保、没有退休金的日子是多么艰难。这些大型央企的分流员工现在的身份也非常尴尬,一位来自九江的维权人士说,他们现在不但享受不到原来银行的各种福利,而且连国家给低保人员的照顾、下岗职工的优惠政策也享受不到。他们去当地政府反映情况,地方政府说有困难就找央行,你们银行可是世界500强,就这一句话就给堵了回来。几万块钱放在当年是笔钱,但是搁到现在根本不值一提。一位银行员工回忆说,当时社保体系还不完善,很多同事也没有考虑那么多,一冲动就走了,现在想想非常替这些人可惜。

  今年年初,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在做客经济之声访谈节目的时候,谈到当年这批的分流员工特别动情。傅成玉算了一笔账,当时买断工龄的费用是8-11万块钱之间,这笔钱留到今天按一个月3000块钱来花,3年就能花完,如果交社保更是杯水车薪。傅成玉说,这是上一轮国企改革的遗留问题,现在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国家的整体经济情况也好转了,今天就不应该忘记这一群人,更不应该让他们单独承受改革的成本。

  也有观点提出这批人当年自愿欠了合同,现在又反过来找单位,这在法律上有点说不过去。但是在历史的细节和复杂性面前法律也有不能承受之重,脱离当时的条件和环境,把问题简单的抛给法律来裁决,不免过于简单化。当年国企改革可以说是千钧一发,而买断工龄这种模式出于自愿、效率高,负面效果当时也考虑不周到,如今凸显出来似乎可以理解。总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法律问题,这些都是经济转型的镇痛。

  过去我们注重速度,但现在我们注重质量也注重幸福,此时此刻国家伸出手去拉一把当年被甩出列车的这批人,我想也是应该的。他们这批人当时跟政府之间其实也有一种隐形的契约关系,对他们的社会保障政府也应该承担这种债务,或者叫转轨成本。这些人当年的价值创造除了自己拿到的工资之外,还有很大一块凝结在当时的国有资产中。如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成效非常显著,这个时候把国有资产进行置换,填补这些人的社保缺口也是合情合理。

(责任编辑:袁霓)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