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工地食堂"舌尖上的安全"有隐忧 食药监查处数十次

2013年08月05日 04:22   来源:解放日报   张家琳 许秋一

  盛夏高温,正是细菌性食物中毒高发期,如何确保夏令集体用餐安全,成为社会关心的焦点。根据上海市民向本报热线提供的线索,记者日前随同市食品药品监督所执法人员对本市部分建筑工地食堂进行监督检查。

  中午11时45分,记者一行来到浦东金藏路58号工地。食堂备餐间内摆放着许多正待出售的米饭、菜肴,但无遮无盖,不断有苍蝇来回飞舞。

  按照规定,蔬菜、水产品、肉制品三类食品应各有各的专用清洗池,可工作人员将三座水池混用,还在其中清洗起了碗筷。记者看到,原本清洗消毒餐具的专用水池内,则放着五六只正在融冰的鸭子。

  健全的食品进货验收台账制度可以及时查验问题或可疑食品的来源、流向,有效确定事故源头。但工地相关负责人向执法人员出具的进货台账上,根本没有进货来源。

  接着,执法人员又对川沙另一家大型建筑工地食堂进行监督抽查。执法人员发现,冰箱上标注“半成品”的区域内,摆放的全是生品;厨房专间冰箱内,留样菜肴并不完整,二次更衣室内也没有配备消毒用品。

  执法人员通过专用仪器测试餐具清洁度,按规定,标准数值不超过100,但实测数值达到206。现场检查发现,食堂4名工作人员中,仅有1人能提供健康证明。

  执法人员当即向上述两家工地下达了《责令整改通知书》,并将予以行政处罚。

  目前本市持《餐饮服务许可证》3年有效期的建筑工地食堂749家、6个月临时证的643家。自6月中旬以来,本市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共计检查工地食堂1439户次,其中立案查处41户次。

(责任编辑:邓一)

鍒嗕韩鍒帮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