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河南将简化低保审批流程 经办人近亲吃低保要备案

2013年08月06日 07:26   来源:大河网   

这样的漏洞,今后要通过“公示制度”给堵上。据新华社

  新华网河南频道8月6日讯大河网报道:你听说过开着小车、住着小楼骗取低保的事吗?今后,再想骗低保,就没那么容易了!昨日,记者从省民政厅获悉,省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从2014年起,我省低保申请程序从“三级审批”简化为“两级审批”,但是,审批却更严格了——不但将建立严格的公示制度,还将建立经办人员和干部近亲属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备案制度,就看你经不经得起群众的“目测”。

  [更方便]少一层审批,村(居)民委员会退出

  目前,我省城乡居民申请低保要经过村(居)民委员会、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民政部门三级审批。明年起,申请审核将由“三级”流程改为“两级”,居民可直接向其户籍所在地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村(居)民委员会不再受理个人申请。

  送交申请后,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作为低保审核的责任主体,要在10个工作日内组织人员调查核实。

  [更规范]房、车等都将成认定门槛儿

  低保的认定条件有哪些?《意见》指出,家庭成员拥有的动产和不动产,都将成为认定标准。

  申请人除个人资格认定外,还要进行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认定。家庭收入,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在规定期限内的全部可支配收入。家庭财产,指家庭成员拥有的全部动产和不动产,主要包括现金、存款、有价证券、机动船舶、车辆(残疾人功能性补偿代步机动车辆除外)、房屋、债权、其他财产等。拥有两处及两处以上房产的城镇居民原则上不得申请最低生活保障。

  此外,低保标准也不再“固定”,而将建立与物价上涨的联动机制,综合运用基本生活费用支出法、恩格尔系数法、消费支出比例法等测算方法,适时调整保障标准。省辖市政府可研究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相对统一的区域标准,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

  [更高效]建立跨部门、多层次核对机制

  目前,低保的审核主要采取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等手段。今后,将加快建立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

  经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授权,公安、住建、金融、保险、工商、税务、住房公积金等部门要根据有关规定,及时提供户籍、机动车、就业、保险、住房、存款、证券、个体工商户、纳税、公积金等方面的信息,确保准确、高效、公正认定低保的社会救助对象。

  低保金的发放,城市要按月发放,农村至少要保证每季度第一个月10日前发放到户。

  同时,定期开展核查,形成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

  [更严格]经办人近亲属享受低保要备案

  如何防止低保经办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办理“人情保”、“关系保”?《意见》中提出不少新举措。比如,我省将建立低保经办人员和村(居)民委员会干部近亲属享受低保的备案制度,采取“申请—审核—公示”的办法认定,提高核查的透明度、有效性,杜绝虚报冒领。

  入户调查结束后,应组织民主评议小组进行评议。评议后,要及时公示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和审核结果,公示期不少于7天。公示期满,报县级民政部门审批。县级民政部门在审批决定前,要全面审核,并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入户抽查。随后,再将拟批准人员在其居住地公示不少于7天,接受群众监督。公示期满无异议的,方可办理相关手续。

  同时,要加大对骗取低保待遇人员的查处力度,除追回骗取的低保金外,还要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责任编辑:西西)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