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考试经济带火补习班 2000亿培训班市场谁主沉浮?

2013年08月07日 18:47   来源:新华网   
    近年来,考试经济的繁荣带动了“补习班”市场发展壮大,并成为资本争相投资的行业。然而,因为“资本追捧、门槛较低”,这个行业不断曝出“疯狂扩张、良莠不齐”等负面新闻。

    近日多家培训机构负责人接受访谈反思教育培训业,认为在经历扩张之后,行业正回归理性。面对行业洗牌,只有专业化的地面教育提供商、平台提供商、内容提供商才有机会逐鹿未来市场。

    需求旺盛市场巨大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当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招生数加上在校生数超过1.8亿名。“学生人口基数”与“家长观念认可”为教育培训行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京新东方学校中学部刘超至今能回忆起2007年前后招生的容易:仅一个暑假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就有近20万人。

    教育培训市场门槛低、现金流大,成为资本追捧的热门领域。资本的加入,有力地推动了市场迅速做大。2009年前后,借着高考扩招、中学掐尖、杯赛风靡的东风,培训机构遍地开花。

    据新东方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财年前三季度净收入达到7.2亿美元,相当于人民币40多亿元。2012财年,新东方入学人数超过240万人。2012财年,学而思净收入为1.775亿美元,相当于人民币超过10亿元,招生数达到69.03万人。有机构负责人透露,四大上市公司的营收还不到市场份额的10%。

    资本进入何去何从

    业内人士认为,2010年前后全国教育培训市场进入繁荣期。成千上万的学生涌进市场,巨额补课费提前交到培训机构手上。为了获得更多的现金,一些机构一次性收家长3年学费,有的甚至收8年。一位培训机构负责人表示,为了短时间内获得更大的收益,有机构甚至把预收款用来放高利贷、投资房地产、股市等。

    这些商机让资本眼热。2012年前后,不断有机构拿到资本巨额风投。一家机构一次拿到几个亿投资,迅速在国内扩张上千家分校的例子让人眼馋。然而,一位培训机构负责人坦言,很多人做教育培训,目的就是为了圈钱。资本进入培训教育也没有长远打算,他们希望尽快地推机构上市、转卖、挣钱。

    可是,一段时间后资本发现,教育培训业并不是能够快速圈钱离开的地方。

    “大家都疯狂开点。”北京新东方学校中学部刘超说,“据新东方的财报数据,新东方过去十八年只开了五百个教学点都不到,2012年一年开了两百多个教学点。新开的教学点增加了大笔租金和人员花费,导致了当年的利润增幅下滑。我们马上调整了战略。”

    但也有一些机构一步走错,满盘皆输。2012年下半年开始,一家名为“至善教育”的机构被多地媒体曝出“突然关门、退费无门”等新闻。这家在全国52个城市开设百余家直属分校的机构轰然倒塌,引发多地员工、家长讨债、告状。

    “总部把培训费拿去投资别的行业,导致资金链断裂,分校运转出现问题。”一位曾在至善分校负责管理工作的老师说。

    “培训班”市场将是谁的天下?

    受到留学低龄化、市场竞争激烈等影响,刘超所在的北京新东方学校中学部招生难度逐年加大。学大教育集团首席执行官金鑫也发现,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包括学大在内的很多机构放缓了扩张步伐。

    多位机构负责人认为,教育培训行业面临洗牌。第一是被市场洗牌。通过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让老百姓选择。第二是被政府洗牌。疯狂收取“预收款”,却无法正常提供服务的机构;与公立学校联合“占坑”的机构等,会被政策清除出行业的大门。第三是被资本洗牌。被资本绑架就有可能被资本洗牌。第四是被自己洗牌。不秉承教育理念,只想圈钱的教育培训机构,迟早被自己洗牌。此外,行业进步的速度超越了自己进步的速度,也可能导致被洗牌。

    那么,什么样的机构才能在未来屹立不倒呢?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一个论坛上指出:第一是有特色、专业化的教育培训机构;第二是科技模式领先的线上平台;第三是拥有立体化教学内容的机构。

(责任编辑:秦静)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