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夜幕降临,拖家带口的乞讨人员就会出现在商场、步行街、酒店等热闹场所附近,他们垂着头,背着干瘪的包,跟前摆放着旧瓷碗,里面躺着几张一元纸币,一旦有人经过,他们就会磕头,说着一些含糊不清的话……8月8日晚,记者走上街头,与“丐帮”乞讨者夜谈。
“丐帮”是真是假
20时30分,夜色笼罩着整个西宁城,大街上人来人往,空气中夹杂着各种口音,马路两侧时不时能看到跪着、坐着或是躺着的乞讨人员,他们是真的“丐帮”吗?
在西大街,一位老人坐在地上,露出一条受伤的腿,一根拐杖靠在腿上,脖子上戴着一个残疾证。她说自己今年65岁,来自甘肃岷县,腿受伤后家人不管她,只好出来乞讨,却坚决不让记者查看她的残疾证。
在建银宾馆前,一名32岁的男子带着一个6岁的女孩也在乞讨。小女孩唱着《世上只有妈妈好》,男子则坐在地上守着跟前的瓷碗。男子称,他因打针致残,无力抚养孩子,从而走上乞讨之路。当记者转了一圈回到建银宾馆前,已不见小女孩的踪影,男子说小女孩上厕所去了。“她那么小,能找到厕所吗?安全吗?”面对记者的疑问,男子一时回答不上来。
“丐帮”值得同情吗
“这是我的孙子,我们今天刚到西宁。”在华德美食广场前,一名四十多岁的乞讨者对记者说。她坐在地上,怀里抱着一个两岁的孩子,时不时拉起衣服给孩子哺乳,见到这一幕,不时有路人往她的瓷碗里放进一元钱。
“姐姐,给我点钱吧。”在华德美食广场前的过街天桥上,一个小女孩拉住了记者的衣服,女孩瘦瘦小小,头发稀疏,但说起话来格外流利。就在这时,一名小男孩也走了过来,手里捏着几张纸币,做出要钱的动作,又过了一会儿,一名稍微大点的女孩也过来了。开始他们表示彼此并不认识,但收下一元钱后改口称,他们是姐弟,一放暑假就跟着父母来了西宁。
在水井巷口,又是一名抱着孩子的乞讨人员,不同的是,她面前多了一张大字报,上面写着“丈夫不幸患重病需要做手术,家中已花光所有积蓄,无奈来到西宁求助”等内容。可是当记者拍照时,女子停止了唱歌,眼皮一抬,厉声问道:“干吗!”
乞讨收入很可观
“早点回去吧,安全重要,饭也要吃上,别饿着孩子。”21时30分,在王府井超市前,两名乞讨人员带着三个孩子准备离开,临走时不忘嘱咐另外一名抱着孩子的乞讨人员。而这名乞讨者说,她要10点多钟才回去,当天只讨到了几十块钱,她想再等等。据了解,她们都住在西宁大厦附近的旅店里,一晚上8元钱,她得挣到一天的费用。沿长江路往北走,霓虹闪烁的以勒酒店和海悦酒店前也有几名乞讨者。他们坐在酒店前的隔离墩上,等待进出酒店的游客,此时已是22时20分,乞讨者还不愿离开。“这里的游客多。”一名乞讨者说,他们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每晚都能乞讨到一百多元钱。另一名乞讨者则认为,西宁人大方,一般看到有小孩在身旁,都会给钱,孩子便成了他们的乞讨工具,一个夏天就能挣到一家人一年的花销。 (作者:彭娜)
★★相关新闻★★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24小时不间断
青海新闻网讯 8月8日,记者从西宁市民政局了解到,西宁市通过多项措施,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做到流浪乞讨人员救助24小时不间断,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
西宁市制定夜间巡视制度和值班制度,对街面、桥梁涵洞、景点、地下通道等流浪人员可能露宿的重点区域,全天候巡查和拉网式排查,确保所有流浪乞讨人员得到及时有效救助。在主要街道、繁华地段设立救助引导牌,公开了救助联系方式和地址,使求助人员能得到及时救助。合理安排受助人员生活起居,对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实行监护式管理。西宁市救助管理站通过电话、信函、走访等形式,跟踪救助,及时了解流浪人员返乡后的生活情况,并尽力争取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
西宁市建立了流浪乞讨危重病人救治机制。对流浪乞讨人员中危重病人、传染病人等的医疗救治,坚持“先救治后救助”的原则,西宁市民政、公安、医疗急救、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部门凡发现流浪乞讨病人,直接送到定点医院救治,西宁市救助管理站与各定点医院结算,确保流浪乞讨危重病人得到及时救治。(作者: 张雅宁)
(责任编辑: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