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藏文化活化石”藏戏为拉萨雪顿节添彩

2013年08月12日 16:15   来源:新华网   
    10日是拉萨雪顿节的第五天,淅沥的小雨并未影响人们看藏戏的热情。上午10时,演出还没开始,藏戏演出最主要场地——拉萨市罗布林卡公园内早已聚集了数千名观众。

    公园的空地上,人们围坐一起,高举盛满酥油茶、甜茶的小碗,相互致以节日的祝福。11时许,鼓声、钹声响起,藏戏表演开始。

    额头上绘有太阳、月亮的藏戏面具,在舞者的激情表演下,生动、鲜活地将藏戏人物呈现在观众面前。47岁的藏戏演员央宗演技精湛,赢得阵阵掌声。

    “藏戏是藏族过雪顿节必看的节目。藏戏演出比以前丰富多了,服装、道具、舞台都越来越精美了。”62岁的藏族老人索朗扎西告诉记者,“我今天带着全家老少一起来看,藏戏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精神享受。”

    台上演得精彩,台下看得专注。藏族老人边看边摇着转经筒;年轻人讨论着演员们的表演技巧;孩子们望着生动的藏戏面具拍手大笑;外地游客高举相机生怕漏掉任何一个重要细节。

    “每年雪顿节期间我都会带着全家人过来看藏戏,人太多了,都得早点来占座。”索朗扎西说,过雪顿节不看藏戏就像过藏历年没吃“古突”一样。

    “这些五颜六色的服饰真是太漂亮了!虽然听不懂她在说什么,但她的动作和表情给了我深刻印象,我能感受到她的热情与认真。”24岁的广东游客邓小龙这样赞叹央宗。

    “藏戏表演是我的职业和生活。我希望藏戏越来越好,会有更多的人关注。”刚刚演出结束,正喝着酥油茶的央宗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说。

    拉萨罗布林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雪顿节期间每天来罗布林卡的有近8万人次,其中藏族群众占了大部分。

    据了解,藏戏起源于十四世纪,是广受藏族人民喜爱的古老剧种。2006年,被誉为西藏文化“活化石”的藏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藏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责任编辑:秦静)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