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广西将有7条高铁陆续通车 看广西高铁如何"炼成"

2013年08月13日 09:11   来源:当代生活报   

  核心提示

  一条条由500米长的轨道连接起来的笔直的铁轨,像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士兵,整装待发;短则几公里,长则十几公里的高铁高架桥,展现了广西的高铁的磅礴气势。

  现在高铁正进入联调联试阶段,至今年底,广西将有7条高速铁路陆续建成通车。那么,广西的高铁是怎样建成的呢?十几公里长的长桥是如何架设,500米长的长轨又如何铺设的呢。让我们再次走近高铁,看看广西高铁是如何“炼成的”。

  打桩

  遭遇“潜泥浆”

  高铁走“空中”,那就要架设高架桥,这就意味着要挖掘桩基了。广西地质结构复杂,建设铁路时,施工人员最怕的是打桩时挖到溶洞,一桩下去,将溶洞打穿,地下水一下子就涌上来了。

  南广铁路项目部有关负责人说,在施工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打桩时碰到溶洞。不少桥梁地下基岩为石灰岩,岩溶强烈发育,其中最大溶洞直径达19米,深度达45米,最长桩基设计达60米,桩基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地面塌陷、串孔漏浆、斜岩偏孔、卡钻埋钻等现象。

  打桩时遇到串孔又是最麻烦的,当打通一个溶洞,发现下面又是一个溶洞,有时三四个溶洞连在一起,桩基找不到基底,就无法建桥梁基,有的甚至往地下挖了上百米还找不到基底的。在打穿溶洞时,一些地下河水便涌上来,紧跟随着一些地下河鱼也跳了上来,经常给施工人员带来“惊喜”。但往往这样就意味着这桩还得往下挖,工作量就增加了。

  “见过潜水的,但没见过潜泥浆的。”施工过程中,还有许多施工人员意想不到的事,有时钻锤掉到溶洞里,正在打桩的溶洞都是泥浆,技术人员只好潜到泥浆里打捞钻锤。面对种种困难,经过技术攻关,许多难啃的重点工程还是被高铁人一一突破了。

  运梁

  借助高科技设备

  在高铁还没有铺设铁轨时,走在南广高铁上,沿途你可以不断看到一架架像“巨无霸”一样的运梁车在来回作业。让人感到惊奇的是,每片长32米,重达800多吨的箱梁被运梁车一片片地运到施工现场,“轻而易举”地架上桥墩。

  “这个运梁车可是个宝贝,一辆车就要2000多万元,光是一个轮子就值4万元。”中铁三局南广铁路项目部有关负责人说,这辆专用于铁路桥梁建设施工用的运梁车是我国自主研发、达到国际水准,最大载重可达900吨,长40米,有64个轮子,自重500多吨。但别看它外表十分笨重,却有着自动驾驶、遥控驾驶、自动导航、安全监控、独立转向、车身升降等诸多“特异功能”,可以轻而易举地将800吨重的箱梁运到架梁点。也因为有了这些高科技设备,铺设高架桥时速度就快多了。

  据悉,高铁对桥梁架设的精度要求非常高,每一块箱梁同一端四个支点相对高差不得大于2毫米,箱梁与支座之间的高程误差不能超过5毫米。因此运架梁必需依靠提梁机、运梁车和架梁机。一般来说,箱梁预制好之后,由提梁机将一片梁提到运梁车上,运梁车再运到工地,然后由架梁机操作,一段段地往前架梁。

  铺轨

  “玩火人”焊轨

  乘坐火车的乘客大都有这样的体会,在火车上听到铁轨发出的“哐当哐当”的声音。以后,乘客乘坐高铁很少会听到这种声音。因为高铁用的是500米长的铁轨,而为这些铁轨无缝焊接的是一群与高达几百上千度的熊熊烈火相伴,被人称为“玩火人”的焊轨工。

  据悉,在轨道方面,目前的普通铁轨每段只有25米长,每两节钢轨之间约1厘米的缝隙。每段铁轨的焊接口之间会留有空隙。旅客乘坐火车时听到的“哐当”声,是列车行驶到焊接处的撞击声。 现在高铁采用的是500米的长距离无缝钢轨,长轨采用的是无缝焊接技术,可以让两段钢轨间几乎看不到焊接点,过渡自然,在高铁上几乎听不到传统火车的“哐当哐当”的声音了。

  那么,这些500米长的长轨又是如何焊接的呢?该负责人说,广西今年要开通7条高铁,全部都是无缝线路。焊轨工首先清除铁轨上的铁锈后才能封箱。封箱被焊轨工们戏称为“接骨”。然后就开始焊接了。焊轨工将点燃的焊枪伸入砂箱进行预热,当铁轨变成粉红色瞬间,迅速撤除火源,置上砂锅,放入焊药,用专用高温火柴点燃。焊药在高温下渐渐熔解,慢慢流入砂箱。再经过焊轨工们仔细打磨,平滑的焊缝与旁边轨面合二为一,一条“无缝”铁轨就这样“炼成”了。

(责任编辑:王姣雁)

閸掑棔闊╅崚甯窗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