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企业业绩好坏 得靠创新说话

2013年08月19日 10:39   来源:安徽日报   胡旭
    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增幅呈现出逐步回升态势,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4.1%,分别比一季度和去年同期提高8.6和12.4个百分点。透过目前已经公布的10多家上市公司半年报来看,企业利润增长的格局更加清晰:部分制造业骨干企业业绩表现稳健,一些创新型“明星”企业表现依然抢眼,而粗加工的资源型企业难以摆脱亏损“梦魇”。那些在优化产品结构、加大新产品研发上具有足够的定力和耐力的企业,在市场的起伏中牢牢站稳了脚跟。

    “老牌”企业重塑新优势

    安徽合力是我省的老牌制造企业和重要的省属骨干企业。该公司的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在工业车辆行业的弱市格局中,该公司实现合并营业收入33.18亿元,同比增长11.56%,实现利润总额3.11亿元,同比增长26.5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47亿元,同比增长25.96%,主要经营指标均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该公司表示,上半年取得良好的经营业绩,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坚持加快产品升级步伐,保持竞争优势。上半年公司加快了产品换代研制及新品开发步伐,其中一款重式叉车产品被列为全省今年年度推广的重点新产品。

    上半年,江淮汽车公司共销售各类汽车及底盘27.35万辆(台),同比增长16.82%,实现营业收入179.85亿元,同比增长21.17%,实现营业利润5.35亿元,同比增长61.10%,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5.20亿元,同比增长62.58%。去年底推出SUV新产品瑞风S5上半年实现销量1.68万辆,同比增长达257.56%,成为重要的营收和利润增长点。为了在日趋激烈的汽车市场中继续扩大销量和占有率,该公司还将继续加大新产品研发和投入力度,继续向市场投入新款轿车、SUV新产品。

    产能过剩和需求不足的矛盾,使得国内制造业企业普遍面临白热化的市场竞争。我省两家老牌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稳健表现表明,产品的创新是企业应对市场波动的根本之道。敏感捕捉市场需求变动信号,加快新产品研发与投放市场的节奏,应当成为当前制造业企业优化产品结构,不断扩大市场话语权的主攻方向。

    创新“小巨人”增势强劲

    近年来,我省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相继在深交所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成为引领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产业发展的“领头羊”。上半年,这些企业经营业绩未受市场波动的明显冲击,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科大讯飞公司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达到41910.07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8.01%;实现利润总额10192.23万元,同比增长62.79%;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249.50万元,同比增长41.22%。公司各项经营指标均保持快速增长,得益于依托持续领先的核心技术,在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消费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赢得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上半年,阳光电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2308.38万元,同比增长99.59%,实现净利润5391.29万元,同比增长19.53%。随着光伏发电补贴、分布式电源建设等一系列支持政策的出台,各类光伏发电系统将迎来建设热潮,该公司将光伏(风电)发电项目的开发、设计、系统集成作为全新的业务增长点,与三峡新能源合作建设的首个光伏电站项目已经并网发电。该公司重视提升研发实力,仅上半年就新增41项专利权,培育了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长信科技公司发布半年业绩预增公告显示,上半年,该公司的净利润同比上升40%至60%。该公司在传统ITO导电膜玻璃业务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大尺寸电容屏、玻璃减薄等产品已经开始平稳生产并贡献业绩。

    我省上市的科技型企业在相关领域内都具有一定的核心竞争优势,利用这一优势,因循产品升级和市场需求演进的新趋势,注重推动产品升级和结构优化,正是这些科技小巨人取得亮丽业绩的根源所在。

    资源型企业苦捱“难关”

    能源原材料产业周期性强,极易受宏观经济大势拖累。上半年全省煤炭市场行情全线走低。恒源煤电半年报显示,上半年,该公司生产原煤741.58万吨,销售商品煤540.78万吨。在这种产大于销的局面,公司主要经营指标也不同程度下滑。为应对这一局面,公司表示,将把握煤炭行业发展变化,不断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公司价值。

    安纳达钛业是以生产和销售钛白粉为主业的中小板上市公司,其在一季报中已经预告,上半年将亏损2000万元左右,原因就在于市场疲软,价格下滑。目前,这一行业陷入了严重产能过剩局面,目前产能已经过剩约40%,到2015年产能还要再翻一倍。但以钛白粉为原料的涂料行业年均增长仅在10%左右。

    随着宏观经济逐步摆脱周期性低谷,能源原材料行业市场也将逐步回暖,但正如相关研究报告所言,“最好的时刻已经过去”。对这些企业来说,把握化解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的机遇,围绕延伸产业链、提升加工度,构建企业创新体系,仍是长远的生存之道。

    

(责任编辑:武学佳)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