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南旱北涝:探寻“旱涝叠加”的背后

2013年08月21日 21:41   来源:新华网   于文静 陈炜伟 林晖

  南方广大地区刚刚结束长达21天、最高级别的高温橙色预警,东南沿海将再次遭遇台风,东北防汛抗洪仍在继续……这个夏天不寻常。未来旱情汛情如何发展?如何应对南旱北涝新形势?记者就此专访了我国气象、防洪、公共管理领域专家。

  一问:北方水灾、南方“喊渴”是否还会重演?

  7月份以来,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南方地区出现1961年以来最强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旱情发展迅速。湖南、贵州、江西、上海、浙江、江苏、湖北、重庆8省市平均降雨较常年同期偏少54%,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

  据国家防总消息,当前,南方地区的高温干旱可能暂时难以全部缓解,预计秋冬季节,江南大部和西南地区东部降水仍偏少,可能出现夏秋连旱甚至夏秋冬三季连旱。

  在北方,嫩江上游发生超50年一遇特大洪水,第二松花江上游发生超20年一遇大洪水,黑龙江中下游发生超30年一遇大洪水。目前,嫩江下游和松花江全线水位仍在上涨,松花江流域性较大洪水还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这个夏天,不仅中国遭受高温热浪袭击,日本、美国、英国、德国等国也纷纷陷入“高温包围圈”。气象专家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半球经向型环流增加,极端高温事件可能频繁发生。

  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李维京介绍,我国雨带变化有明显的年代特征,上世纪50至70年代,主要雨带在北方;到了80至90年代,雨带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从2003年开始,雨带逐渐北移,特别是近几年这种移动趋势很明显。他认为,“南旱北涝很可能会成为未来趋势。”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专家程晓陶指出,天气形势不稳定是正常的,周期性变化完全存在。同时,人为的水污染造成水质型缺水、工业发展对水的需求和保障率要求增加,加剧了干旱缺水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加快,面对同样的干旱、洪涝情况,社会的脆弱性在增大。

  二问: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缘何因洪涝死亡还时有发生?

  截至8月21日,今年以来全国有7984万人遭受洪涝灾害,死亡575人,失踪340人,农作物受灾8704千公顷,倒塌房屋37万间,直接经济损失约1615亿元。

  近日,辽宁省抚顺市遭遇特大暴雨袭击,已造成54人因灾死亡,97人失踪。在重灾区红头山镇,红山小区52岁的潘美虹几天来第一次下楼乘凉。“家住四楼,大水把一楼都淹没了。洪水退后淤泥有半米多深,出不来。”她说。

  有关专家表示,近期因洪涝造成的人员伤亡,主要原因是中小河流山洪突发性强、陡涨陡落,以及目前对强降雨的气象预报水平有限,城镇化建设中人为缩窄河道、占用行洪通道等原因造成。

  程晓陶表示,总体来看,我国因洪灾造成的人员死亡人数趋势是不断减少的。从1960年至2000年,我国每年因洪涝死亡人数在4000人至5000人左右;自2000年以来,这一数字减少到1000人左右,原因主要是大江大河中下游平原防洪能力全面增强,决口等危险降低。

  他指出,经济社会发展至今,依然会发生因洪涝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除了亚洲是世界洪灾影响最严重的区域等自然原因外,快速的城镇化发展,大量占用河道,不给洪水出路,也使洪水风险增加。今后要加快健全防汛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小河流治理模式和洪水预警机制。

  三问:如何应对南旱北涝新趋势?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表示,由于过去北方洪水内涝等相对较少发生,东北等地城乡建设对洪水防护考虑相对少,面对南旱北涝新趋势,首先要加强应急预案管理,要重视地下管网的建设。

  城乡建设,规划先行。在城市,今后在规划上要做好预案,要加大投入,修建马路、地铁等公共设施时要对防洪作出充分考虑;在乡村,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禁止过度缩窄河道,要给洪水以出路。

  “很多地方有违章建筑,比如在河床上私搭乱建,遇到紧急情况,很容易出问题。政府应该关口前移,把这些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保障行洪安全。”许光建说。

  程晓陶指出,当前应尽快在全国范围开展洪水风险评估,以公布洪水风险图的形式将风险告诉公众,各行各业发展规划也要按照风险图规避风险。同时,建立健全精细化的预警机制,进一步提高预警的准确率。此外,有关部门应当建立一些应急避难场所,比如有规划地建设一些高地来应对洪水。

  专家们表示,对于南方频繁遭遇的高温干旱,要加强对城市中保洁人员、老人等容易受高温侵袭人群的保护措施,同时,应切实重视水利设施的投入,充分发挥小型水利工程在旱时供水和灌溉方面的突出作用。(于文静 陈炜伟 林晖)

(责任编辑:袁霓)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