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多地拟着手自贸区申报 或开启区域开放3.0版

2013年08月21日 16:05   来源:羊城晚报   是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今日论衡

  之财经观象

  昨日报载,继上海之后,国内多地拟启动自由贸易区申报,包括沿海的广州南沙、天津、厦门、大连等,而重庆、舟山等拥有国家级新区的城市也形成了所谓申报自贸区“第二梯队”,同时又有“海沙琴”联合申报广东自贸区的提议,以及前海携手香港申报自贸区的奇想!

  如果从中国区域开放的阶段性产物来看,特区似乎是1.0版,新区是2.0版,自贸区则可称为3.0版。当然,这其中还有开发区、高新区、保税区等附属性版本。

  在上世纪80年代,以特区为标志性开放区域时,全国有4个特区,有14个沿海开放城市以及相应的15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上世纪90年代,以新区为标志性开放区域时,全国出现了一个浦东新区,并在新世纪前十年拥有3个国家级新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则有54个,开发区里则延伸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特殊类型。上个月,上海自贸区获批,则可能启动了中国区域开放的3.0版。

  那么,自贸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一方面,应该是特区、新区的特殊政策、优惠措施已经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了。几个特区当年要边境证出入、设置“二线管理”,现在已可随便进出;新区也从浦东开始实行类似特区政策,到现在也没太明显的特色了。这就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什么东西一多就不稀奇了!”另一方面,自贸区看来是区域开放中的一个高级版本。中国目前正在与29个国家和地区洽谈建设16个自贸区,这是经济体、关税区之间的最大限度的开放合作。而城市、区域的小自贸区将效仿这种大自贸区的做法,甚至有更多的探索和特色。总的来讲,自贸区往往是保税区的升级版,保税区主要是货物的自由进出,自贸区则牵涉到货物、人员、资金等全方位的自由进出,甚至可能与货币的自由兑换联系起来。

  从目前唯一版本的上海自由贸易区来看,将试行人民币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扩大服务业开放、税收更加优惠等政策,探索对国际人流、资金和货物的全面开放制度。按照中央的设想,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实际上是以“开放”倒逼“改革”。首先,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将市场行为的主导权更多地给予市场主体,使政府从过去的管理型逐步转变为服务型。其次,强调企业法人可在自贸区完成人民币自由兑换,其实是把自贸区当成人民币国际化的试验田,并构建离岸人民币市场与在岸人民币市场的有机结合,促使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再次,将推动税收创新,目前已有包括“对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在内的一些政策设计。总之,上海自贸区将会带动金融、税收、贸易、政府管理等一系列政策变革,有利于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同时,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可能为全国性的改革破局带来巨大的示范效应。

  据说,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时称后悔没有在上海搞特区,这就是上海搞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新区的由来。李克强总理推动在上海搞第一个自贸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侧重点,一是进一步融入国际经济;二是以开放促改革,推动国内改革的深化。显然是开放改革的新一轮布局安排。广东虽然有了特区,也有了新区,但要在这一轮自贸区申报热潮中有所作为,不仅仅在于申报几个自贸区或建设联手的“广东自贸区”,更重要的是扩大开放,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否则就是舍本逐末。

  (作者是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袁霓)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