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党报批大造新城滥建新区:劳民伤财 遗患甚多

2013年09月03日 08:17   来源:人民日报   

  坚决遏制盲目“造城”之风

  本报评论员

  荒草丛生的工业园区、夜晚一片漆黑的居民小区、常年寂寥的新建城区……一幕幕场景,诉说着“造城热”之痛。日前有调查显示,144个地级城市竟然要建200个新城新区,圈地造城、围海造城、削山造城等更是蜂拥而起。劳民伤财、遗患甚多、愈演愈烈的盲目“造城”之风,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深入推进,适度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更应看到,城市建设事关重大,必须慎重对待、科学谋划。新城新区建不建、怎么建、建多大,需要求真务实、尊重规律、倾听民意,才能把城市建好,把好事办好。

  大造新城、滥建新区的做法,既脱离地方实际,又违背客观规律,更无视百姓呼声。一哄而上的“造城”热潮中,一些地方或缺乏充分论证匆匆拍板,或不管财力现状盲目扩张,或贪大求洋相互攀比,投入不厌其多、标准不厌其高、速度不厌其快。表面上热火朝天,却暗藏不测之忧,带来无穷后患。从脆弱的产业支撑到滞后的公共设施,从巨大的资源浪费到沉重的债务负担,人为“造城”早已与城市发展初衷背道而驰,陷入有投入无产出、有投资无效益、有冲力无后劲的困境。

  “造城”之风是一面镜子,既反映了单纯靠投资拉动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也折射出一些干部的作风之弊、行为之垢。一些人重面子轻里子,热衷于造声势、图虚名,动不动就要搞“国际化大都市”,散发着形式主义的气味。一些干部不顾地方实际和群众意愿,喜欢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表态,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最后拍拍屁股走人,这是典型的官僚主义作风。至于“造城”过程中追求富丽堂皇、挥霍无度,甚至让楼堂馆所搭顺风车,则闪现着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影子。

  “造城”之风,就是发展中的“四风”问题。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有的地方问题很多,却硬是看不见问题、找不到问题,自我感觉良好。其实,像这类现实危害深、群众意见大的“造城”之风,就是很大的问题,此事当抓、此风当刹!

  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城乡区域差异大、生态环境接近承载极限的国家推进城镇化,路子必须走正,不然就会犯历史性错误。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做得好的要总结推广,对有问题的要加强引导,对错误的做法要坚决纠正,要坚决遏制盲目“造城”之风。

(责任编辑:秦静)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