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和贵州联手开展圈养黑叶猴野外回归试验

2013年08月22日 14:53   来源:广西日报   吴凌平
    8月2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专程来到梧州黑叶猴珍稀动物繁殖中心,对刚出生的黑叶猴进行采血,并根据基因分子、消化渠道、遗传鉴定分析,最终选定两个家庭共6只黑叶猴为种猴,进行圈养野外回归试验。

    两地联手进行圈养野外回归试验

    黑叶猴主要分布在中国广西、贵州少数石山地区,通体乌黑,尾巴长过身体,头顶有直立冠毛,是一种在石灰岩山地栖息的群居叶猴。由于黑叶猴野外生存适应能力差,加上人类活动的影响,野生黑叶猴种群数量一度急剧减少,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濒危物种名录,在中国则是受到一级保护的珍稀濒危灵长类动物。

    珍稀的黑叶猴是广西一张响亮的生物“名片”。然而,栖息在广西的野生黑叶猴数量正在急剧下降。据专家调查,广西野生黑叶猴最大种群位于崇左的边境山区。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广西的黑叶猴数量已经从4000只左右减少到目前的不足400只,以前的一些分布点已经难觅它们的踪影。但30多年前的迁地保护给黑叶猴种群复壮提供了储备条件,仅我区的人工驯养种群就达150多只,具备了野外回归的条件。

    位于梧州市云龙公园的黑叶猴珍稀动物繁殖中心是目前世界上惟一的黑叶猴繁殖基地。1977年,梧州有了全世界人工饲养的第一代黑叶猴。该基地已经探索出一系列黑叶猴饲养的成熟技术,至今累计人工繁育黑叶猴超过300只,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黑叶猴人工饲养繁殖种群,目前中心仍存有90多只黑叶猴共11个繁殖组。

    长期的圈养使黑叶猴一些固有的行为退化,导致物种老龄化、近亲繁殖和遗传多样性丧失。梧州黑叶猴珍稀动物繁殖中心与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合作,进行圈养黑叶猴野外回归试验,在保护区内选定放归地点、制定放归措施。目前,黑叶猴野化放归总体方案等工作进展顺利。

    野外回归试验分三阶段进行

    梧州黑叶猴珍稀动物繁殖中心主任唐朝晖介绍,此次选定的两个家庭共6只黑叶猴作为种猴野外回归试验,每个家庭分别由一只成年的雄性和两只雌性成年黑叶猴组成。“这6只黑叶猴是繁殖中心里最健康,具有较高基因多样性的黑叶猴,对于环境的不利改变有更高的适应性,更利于它的野外生存。”

    记者6日在梧州黑叶猴珍稀动物繁殖中心看到,被选定为种猴的黑叶猴被安排在繁殖中心一个较为阴凉的场地内,每3只作为一个家庭,分开饲养。

    唐朝晖介绍,黑叶猴是一种警觉性很高的灵长类动物,且应激反应强烈,肠胃功能又不好。“圈养的黑叶猴不愁吃喝,没有天敌,生活得就像小公主、小王子。”像父母般关爱它们的唐朝晖对于它们即将回归自然,百感交集,“虽然它们没有种群退化现象,到了大明山也还有10个月左右的适应性驯养阶段,但如今真正要它们自己觅食,应付天敌,我真的有点担心。”

    本次黑叶猴野外回归试验的中期目标,是仔一、仔二代个体能成功繁殖,也就是这批放归自然的黑叶猴能够“抱孙子”。这个目标,计划完成时间是10年。“从黑叶猴出生到能够进行后代的繁衍,一般需要4-5年的时间,如果要成功繁殖两代,理论上是需要10年,但这是理想情况下所需要的时间。”唐朝晖说,“对于黑叶猴这个脆弱的种群,或许需要比10年更长的时间。”

    根据黑叶猴野外回归试验技术方案,共分3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为期10个月的适应性驯养阶段,圈养在笼子里,人工投食,主要是让黑叶猴适应大明山当地的气候与环境。

    第二阶段同样为期10个月,属于半开放的野化方案,主要把黑叶猴放养在金龟瀑布顶上一带河谷,进行黑叶猴的攀爬能力及食物识别、选择等技能的恢复。

    第三阶段就是完全回归的野化方案,从停止对黑叶猴人工投食时起,直到黑叶猴在野外生产仔一代,时间约为6年。

    圈养多年的黑叶猴能否适应新环境,能否应对天敌,能否成功繁衍后代,这一切都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更多的关心。本报将持续关注。

    

(责任编辑:武学佳)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