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关监督不严、缺少就诊和报销联网……从宜州案件看,一些不法分子盯上新农合“救命钱”,充分利用报销程序中的管理漏洞,从而屡屡得手
提前告知在各地被废止 《广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补偿技术方案》中有一项规定:参合农民异地治疗,入院前必须电话告知乡(镇)或县合管办,经同意后,在异地政府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住院治疗,才可以报销。
记者通过了解发现,多数地方政府则将上述规定删除或者没有严格执行。比如环江制定的补偿技术方案,就没有明确规定“参合人员异地就医,需先向当地相关部门报告,获得同意后才可就医”。
也就是说,在当前审核条件下,参合农民是否在异地住院治疗,当地合管办并不知情,不能真实掌握参合农民的就医情况。这就让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伪造假转院手续。
南国早报记者在一份2013年宜州市新农合宣传单上看到,该宣传单没有要求参合农民异地就诊需事先报告。宜州市参合农民吴先生证实说,前段时间他在外地就诊就没有和乡镇的新农合工作站报告,出院后也可以拿相关材料到工作站报销。
宜州市新农合管理中心一名工作人员表示,由于参合农民报销人数众多,新农合管理中心就几名工作人员,加上参合人员也不配合该项工作,实施起来难度很大。
同样的情况,在区内其他一些统筹区域也都存在。
警惕把关人职务犯罪
宜州市公安局刑侦大队在调查中发现,新农合报销环节,材料审核的把关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只要审核人员签字,上送的报销材料基本会过关。
警方统计发现,韦德遥和覃政“合作”的22起案件,只有一次没有报销成功。
韦德遥到案后交代:在与覃政的聊天中得知,覃政还多次与某县的新农合管理中心副主任勾结骗取新农合补偿资金。覃本人就分到了30多万元,而每次覃给该副主任的提成也是数千元以上。
一名办案民警表示,涉及到公职人员,主要由检察机关负责,但宜州警方也不知道该县的检察机关是否已经介入案件调查。
未联网给造假可乘之机
近年来,广西各地频频曝出新农合补偿资金诈骗案,新农合基金安全受到威胁,同时也令民政部门的大病补助资金遭受损失。由于是非法套取国家的补偿资金,所以一般警方很少接到单位或者个人的报案。在相关管理人员看来,参合农民就诊实现全国联网查询和报销,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宜州市新农合医疗管理中心负责人王女士说,如果实现就诊和报销全国联网,参合农民在住院时就可以在出院时在就诊的医院报销,或者当地新农合管理部门也可以联网查询参合人员的就诊情况,这很大程度上杜绝了造假问题。王女士透露,目前广西各统筹区域都在建立联网信息系统,但仍没有一个全区统一的网络平台。
那么,在现有的条件下,该如何确保新农合补偿资金的安全?宜州警方审理案件中发现,新农合报销存在把关不严和缺少监督等问题。应该建立一个监督机构或部门,每年定期或者不定期对新农合的报销账目和材料进行审计和审查。同时,还要建立核查制度。在参合农民报销时,审核人员要打电话到就诊医院进行确认。在审理案件中,警方发现每年的春节前后,都是参合农民报销的高峰期,审核人员都没有时间认真审核相关报销材料和发票,过后也没有再次进行审查和核对。
(责任编辑:武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