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多部门一把手:生态搬迁是扶贫攻坚有效途径

2013年08月27日 07:54   来源:重庆日报   

  开栏的话

  日前,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面推进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居民收入等民生工作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办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22件民生实事。

  22件实事覆盖城乡,涉及数十个市级部门,作为行政主管及业务指导单位,这些部门的负责同志对已经或将要实施的22件实事有何部署?本报从今日起开设“民生访谈”专栏,逐一专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经由他们之口将22件民生实事的背景、方略、亮点及潜在困难详呈于报端,让老百姓知晓身边即将发生的变化。

  从今年起,我市将原有的易地扶贫搬迁、财政专项扶贫、生态移民和农村D级危房改造进行了统筹与整合,形成了全新的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高寒山区扶贫开发政策力度,将用5年的时间再帮助50万名高山生活困难群众搬迁,改善山区贫困群众的生存发展环境。

  那么,这一决策有何背景?实施效果如何?下一步有何打算?记者昨日对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的“一把手”们进行了专访。

  谈缘由

  扶贫搬迁 破解贫困的直接武器

  以今年1月26日的市政府文件《关于加快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为起点,标志着新一轮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正式启动。

  搬迁并非新鲜事,为何今年的力度陡然加大?

  “这是由当前的形势决定的。”市发改委主任沈晓钟说,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但在我市,地处渝东南翼的武陵山区和渝东北翼的秦巴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地理条件复杂、耕地和水源等资源矛盾突出,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是全市扶贫工作的“难啃地”。

  与此同时,我市相继开展了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和农村D级危房改造等工程,这些工作改善了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有力地保护了生态环境,但由于分属各部门实施,难免出现搬迁农户补助标准不统一、有关部门各自为政、搬迁力度不足等现象。

  “但搬迁的确是直接有效的扶贫方式。”市扶贫办主任刘戈新说,它把生活在深山峡谷等不适宜人居住地区的群众迁出来,直接消除了恶劣环境这个制约当地群众发展的最大障碍,扶贫开发当然卓有成效。根据有关部门测算,扶贫搬迁的人均基础设施投入为1.1万元,比就地扶贫节省30%-50%,并且返贫率不到1%,远低于全市5%的平均水平。

  所以,加快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势在必行。

  谈落实

  量体裁衣 不盲目求多 至2017年搬迁50万人

  今年初,我市作出决定,将以上与搬迁相关的工作加以整合,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至2017年搬迁50万人,其中今年安排计划20万人。

  搬不搬要看群众意愿,不能搞强制措施,不能搞“一刀切”。所幸的是,在市里第一次对区县的摸底调查中,愿搬迁的贫困群众达到141万人。

  “但我们为什么还是只定了50万人的搬迁计划呢?”沈晓钟表示,“这不完全是资金问题,而是涉及到一个量力而行的问题。”

  他告诉记者,搬迁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迁入地环境、土地、资源保障等各方面承载量,要量力而行。

  同时,也要考虑到搬迁户自身的经济能力——毕竟新修一栋房屋,少则八九万元,多则十几、二十万元,市里8000元/人的补贴和农民宅基地复垦产生的“地票”收益大约10万元左右,如果出现缺口,差额部分需要老百姓自筹资金解决。老百姓对这种新机制有一个逐步认识和接受的过程,对建房大小也有一个思想观念转变的过程,这就需要科学规划、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急不得。

  市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市已下达资金6.58亿元,落实搬迁任务9.4万人,其中贫困户比例约30%。

  搬出之后如何做到“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这一点,市农委责无旁贷。

  “今年市里整合10亿元特色效益农业资金,帮助区县因地制宜打造至少3个主导产业,并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进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深化加工,促进营销,形成产业链条,改变千家万户提篮小卖式的流通。”市农委主任夏祖相说,比如,在石柱龙沙镇大沙村,他们就有意识地打造了肉兔、辣椒和蔬菜3个产业,部分搬迁户已经加入了这几个产业链条,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培训也要跟上。”夏祖相强调,要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与搬迁工作结合起来,不仅培训种养技术,还要传授市场知识、营销理念,此外还可以做一些良好生活习惯、卫生常识等的讲座,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过上文明和谐的新生活。

  谈前景

  产业扶贫 提高搬迁群众中贫困户的占比

  新一轮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已实施半年,目前尚有哪些不足?

  几位负责人的统一答案是:产业。它包括迁出地的产业和迁入地的产业如何发展这两方面的问题。夏祖相说,对于迁出地,也许不少农户在搬迁之后还要继续耕种原有土地,但路途较过去要远些,这方面就建议他们发展劳动投入不大、管护相对容易的特色作物,例如核桃、板栗、茶叶、猕猴桃、中药材等,这些东西可以十天半月上山管护一次,所花精力不多。而在迁入地,则通过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形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蔬菜、优质粮油、特色养殖等,并依托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至于其他方面,刘戈新则认为,下一步要“通过实施差异化的补助政策,切实提高扶贫搬迁精准度。”这里面又细分为几点,包括贫困户的动态调整、特色扶贫产业打造、区域的扶贫开发与自我发展等,且都要与搬迁工作结合起来,提高搬迁群众中贫困户的占比。同时,为贫困户“量身定做”一些100平方米左右的小户型,避免贪大求洋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并引导贫困户量入为出搞搬迁,不要盲目举债、切忌攀比。(记者 颜安 实习生 罗爽)

(责任编辑:西西)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