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清单”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热词。
在近日获批设立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负面清单”管理作为一项引人注目的制度变革得以针对外商投资“试水”。分析人士认为,该管理模式一经推广,将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大“抓手”,同时也将对政府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提出巨大考验。
从“正面清单”到“负面清单”,一字之差,却是政府管理思维的巨大转变。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指出,“负面清单”就是法无禁止即合法,也就是说仅仅规定企业“不能做什么”,与限定企业“只能做什么”的管理模式相比,无疑会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
在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任王新奎看来,“负面清单”管理与本届政府正在推进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向一致。他认为,目前对企业投资准入实行的审批制度至少有三方面问题:资源错配,谁拿到政府批条,谁就容易获得银行贷款;宏观调控边际效率下滑,很多过剩产能其实是“批”出来的;还有腐败频发。
同时,这种转变也暗合中国改革开放循序渐进和与国际规则接轨的思路。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说,“负面清单”是在中国综合实力已不同以往、抵抗经济变动冲击的能力大大增强的基础上,减少直接管制而更多采用间接管理,同时降低经济运行成本。
尽管目前仅在上海针对外商投资试点“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但受访专家普遍认为,这一模式也可以被推广到全国范围内的所有内外资企业。
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会长周禹鹏说,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一项国家战略而非地方战略,试验区内更多是制度创新而非政策优惠,国务院也已要求自由贸易试验区内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认为,“负面清单”管理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变革,不能仅仅局限于外资,对本国企业更应该如此,“因为市场秩序不管对内资外资都应该是公平的、非歧视性的”。
在对外开放的同时也对内放开,将形成一个各类投资者平等准入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实际上,在外商投资之外的一些领域,中国的政府管理模式已经实行了从“正面清单”到“负面清单”的转变,只是并未冠以上述名称。梅新育举例说,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最初就是授权特定地区、获得资格的企业开展此项业务,后来就是除了部分重点监管企业之外,其余全国全部放开。
一些人士担心,由于涉及到金融、航运等服务业的开放,中国实施“负面清单”管理的时机可能还不成熟,因为这些服务业与国外存在不小差距,扩大开放预计会带来一定的冲击。
张燕生将对外企全部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比喻为新一轮“狼来了”,“狼来了是要吃人的,外企在一些行业中比中资企业有竞争力得多”。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副院长屠新泉说,政府在列清单的时候,不可能完全预见新兴产业的发展,而国外的有关企业可能在这些行业先行占据市场优势,使得国内企业后来进入这些行业的困难大增。
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26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说明时表示,为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加强风险管控,政府除及时制定和调整负面清单、完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外,还将通过反垄断审查、金融审慎监管、城市布局规划、环境和生态保护要求、劳动者权益保护、技术法规和标准等手段,构建风险防御体系。
就宏观调控而言,政府对市场“放手”带来的一大变化就是不确定性的增加。中共中央政治局对下半年经济工作提出“微观政策要活”的同时,也强调“宏观政策要稳”。
“在微观层次的管理上面要推广‘负面清单管理’,在宏观层次的管理上则要反之,这一点决策者需要把握好。”梅新育说。(记者 王秀琼 韩淼 何欣荣)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