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四川农民工内蒙古打工被欠薪三千万 老板下落不明

2013年08月29日 09:16   来源:人民日报   

图为28日,一名拿到工资的农民工在工资发放表上签字。

  【核心阅读】

  1200多名四川农民工远赴内蒙古包头打工,工程收尾开发商突然“失踪”,被欠薪3000多万元。

  在四川司法厅法律援助中心的帮助下,当地政府同意垫资支付农民工四成工资。

  下一步,当地政府和相关法律援助部门将把如何保全资产等方面作为重点工作,帮助农民工最终拿到应得报酬。

  8月28日晚,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区,812名来自四川的农民工,陆续领到了被房地产开发商拖欠的1045万元工资。这些钱,暂由昆都仑区政府垫付。

  被拖欠工资的川籍农民工,一共有1200多人,总款约3000多万元。他们干活的楼盘,叫九合米兰春天。今年6月,由于老板“失踪”,工程停工。

  四川省司法厅法律援助中心得到消息后,跨省实施法律援助。包头市昆都仑区政府介入后,事情出现转机。目前,后续工作依然在积极进行中。  

  工程收尾老板“失踪”

  8月27日,内蒙古包头市九合米兰春天楼盘停工的工地上空无一人,灰色的水泥楼房和静静矗立的钢铁机械笼罩在阴云和雨雾之中,显得格外萧条。不远处几栋彩钢搭建的工棚里,住着大约200名四川籍农民工。停工了还留在这里是为了讨要被拖欠的工资。

  因为停工又赶上阴雨,无所事事的工人们聚集在一起闲聊,但却难以掩盖各自心中的焦急和顾虑。“家里老婆娃儿等着用钱,我们都很着急。”泥瓦匠张光启说。

  2012年3月,张光启和同乡一起来到包头市昆都仑区的九合米兰春天住宅楼项目建筑工地务工,为内蒙古九合置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商品房。项目规划建设24栋楼房,一期工程2013年底交房。

  张华乾是承担9号楼建设任务的“小包工”,他回忆,来工地上干活的大多是川籍农民工,去年3月工程开工以来,近2000人的工地热火朝天。今年6月,张华乾负责的一栋地上27层的楼房只差1米多就要封顶,老板却失踪了,工程也停工了。

  “当时也结算过一部分工资,但是每次结算都达不到工人所做的工程量。我的同乡就有七八百人,大家彼此信任,我们又都分别跟劳务公司签了合同,很正规,听说楼盘卖得也不错,根本想不到出这样的事。”张华乾说。

  楼盘停工后。一部分工人由于没钱生活回了老家,一部分工人到其他工地找活干。受委托留在这里的200多名工人,则每天忙着想办法为自己和同乡讨要工资。

  由于涉及人数多,涉及金额大,四川省司法厅法律援助中心组织法律援助团队来到包头市,开展法律援助工作。

  “这是我们今年处理的涉及人数最多、金额最大的案子。”四川省司法厅法律援助中心副主任王晓林告诉记者,“经过我们核实,被拖欠工资的川籍农民工就有1200多人,总金额3000多万元。”

(责任编辑:秦静)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