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打车神器"汕头试点效果显著 为何深圳推广缓慢

2013年09月02日 13:11   来源:深圳商报   孙波 林志鸿

  日前,出租车司机在用智能电召系统接受乘客的电召请求。 深圳商报记者 孙波 实习生 林志鸿 摄

  “移动电召”为何推广缓慢

  这套出自深圳的“打车神器”在汕头等城市试点并取得显著效果

  可曾想过站着不动无需描述地址,20秒内就可预约到属于自己的“专用”的士,由深圳市京泰基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清华大学多位教授,研究开发出的一套“出租车智能管理及电召系统”就可以做到。遗憾的是,这套出自深圳的技术率先在汕头等城市开始试点并取得显著效果,但在深圳的推广却进展缓慢。

  有感打车难,发明“打车神器”

  发明者深圳市京泰基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王勇先生告诉记者,发明这款“打车神器”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时我急着打车赶去机场的时候,因为等很久也没有打到车天,天很冷很着急。我才想到这个事情,打车确实困难,怎么样把乘客与最近的空车通过自动系统连起来。”

  可通过基站定位,也可通过手机下载打车软件“一键叫车”手机定位,这套“打车神器”很先进。大多数人都遭遇打车是说不清楚自己位置的情况,王先生介绍使用这套他发明的系统这些问题都将不存在。不少“的哥”表示若真有这样的高科技,可以方便自己方便乘客自己肯定乐见。

  该系统已在河南商丘、广东汕头等地测试、试运营。在广东省有关“加快全省出租汽车移动电召基础数据服务系统建设,优先在三市(汕潮揭)开展试点。”等文件支持下,该系统已在省内部分地区优先试运行。通过这套系统,乘客在任何地点都可拿起电话随时随地叫到最近的车,搭建起乘客与司机单对单的联系。

(责任编辑:石兰)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