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增收法宝是科技

2012年02月20日 13:4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周 琳
    3公斤一盒的西红柿在北京超市最高卖到近100元钱。在山东省文登市高村镇沙柳村的蔬菜种植户王建华看来,这是新技术的神奇力量。日前,王建华坐在自家温暖的大棚里,向记者道出了点“柿”成金的“秘密”。

    沙柳村从1992年开始种植西红柿。王建华说,最初全村只有4个大棚,面积也只有2亩,产量还不及现在自己一个棚的产出。“那时候大家都是粗种粗管,农技水平不高,管理更不完善,西红柿品质上不去,有时卖不出去只能自己吃。”

    如今,王建华家的半亩地西红柿大棚,一年产量2500公斤,除去成本,每年纯收入接近3万元。

    “你这西红柿是咋种的,敢要这么高价?”记者问。

    “品种是最普通的品种,全靠新型农技管理。你看我这个大棚投资数万元,温度调节非常精确;不用化肥,把大豆、花生、玉米磨成粉,混合处理后做成生物有机肥料;授粉不靠人工,靠蜜蜂;除虫用黏虫板、杀虫灯……”王建华顺手摘下一个成熟的柿子递过来,“来,尝尝,不用洗的。”

    正说着,绿洲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时述忠来到王建华的大棚,他是来帮助王建华解决技术问题的。

    “合作社是2009年建立起来的,一开始村民都不理解西红柿还能这样种。但一茬西红柿卖出后,大家心服口服。”时述忠说,他自己的大棚年产西红柿2万余公斤,按保守计算,年收入超过24万元,扣除建大棚的投入,每年纯利润达10多万元。

    在时述忠的带动下,沙柳村105户农民加入了专业合作社,应用新农技的西红柿种植面积增至40多亩。2011年,沙柳村西红柿获得绿色产品认证,成功打入山东威海等市场,价格高出市场均价一大截。“种子和农资全部由合作社统一采购,从源头上堵住了超标农药等问题。合作社还上了速测仪,一旦发现哪家西红柿药残超标,马上开除‘社籍’。”时述忠说,“2011年我们的西红柿只供了北京一家超市,价格还有提升空间。今年春节期间我去了北京四五趟,跟多家超市建立了联系。”

    “胶东半岛地形以丘陵为主,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平原面积较小。沙柳村能种出效益这么好的西红柿,点‘柿’成金的‘法宝’正是依托农业科技,进行精细化种植。”高村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刘波说。

(责任编辑:尹彦宏)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