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邯郸县:实施文化"百花工程"

2012年03月19日 14:51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邯郸3月19日讯(记者雷汉发、通讯员刘平 李振诚)邯郸县素有“千年古县”美誉,是赵文化的发祥地,龙文化所在地,中华马姓的起源地,梦文化的发生地,同时也是成语之乡,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邯郸县在具有建设文化大县和文化强县的坚实基础,借着省委八届二次全会的文化建设东风,认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面对文化建设新的形势和任务,在全县制定并实施了文化建设“百花工程”。

    “百花工程”为期四年,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为根本出发点,以加强文化基本设施、基本队伍和基本方式建设为主要内容,大力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具有邯郸县特色的先进文化,逐步建立遍布全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实现农村文化活动经常化、大众化最大限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力争通过四年的努力使全县100%的农村建成能正常开展活动的文化场所,100%的农村建成适应群众需求、符合相应标准的文化活动中心,100%农村建有一支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全速推进“千年古县”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丰富内容,推进文化建设“百花齐放”

    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邯郸县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三年上水平”重点工程,突出抓好了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和数字电影院的建设。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新建和修整了一批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增设了休闲健身文化设施,基本形成了以县级为龙头、乡级为枢纽、村级为基础、个体为补充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使全县 10个乡镇建成了综合文化站,162个村建起了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大院、娱乐室和文化广场,60多个村建起了高标准的农民书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按照“村村都参与,月月有活动,季季有比赛,年年有收获”的目标,将“红歌汇”和“欢乐乡村”两个群众文化品牌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开展以“唱红歌、颂党恩、展新颜、促和谐”为主题的“多彩乡村、欢乐农家”系列活动。同时,充分利用“龙文化节”、黄粱梦文化节、南吕固吕祖文化节、兼庄乡文化艺术节等形式举办节文化,使群众参与其中,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展现了新农民的精神风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邯郸县境内古井、古泉、古树、古村、古庙、古墓众多,依托这些风景名胜,打造了“紫峰晚霞”、“圣井甘泉”、“石龙巨阵”、“沁河探源”、“明清民居”、“地宫探奇”、“赵王皇陵”、“斜井望月”等八处城郊名景。打造了以省级森林公园紫山为起点以赵王陵为终点,沿途以工程明清民居、古石龙、姜窑古村落等景点做互衬的观光、体验旅游区;以板倒井为起点,以吕祖墓为终点,沿途以马耪泉、吕仙祠、阴阳井等景点做互衬的梦文化旅游区;以圣井岗为起点,以九龙湖为为终点,沿途以圣母庙、禅房寺等景点做互衬的休闲、娱乐旅游区。同时,该县深挖县内诗书画文化底蕴,重建继武书院,打造“书香之镇、文化天堂”。

    建强队伍,促进文化建设“百花争艳”

    要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要有一支优秀的文化人才队伍。邯郸县专门建立《邯郸县乡村艺术人才库》,对农村优秀人才进行统一管理,在农村和社区文化建设中培养一批美术、摄影、书法、舞蹈等文化带头人。同时,为使文化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还建立了文艺辅导员制度,组织县内50余名专业文艺工作者组成一支群众文化培训队,分片挂钩,深入农村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培训。在科学系统的培育下,目前全县已有文化中心户2000余户,各类群众性文化团体187个,形成“一户唱、九户应”的效果。同时,邯郸县还把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户作为培养农村文化名人的重点,在全县农村开展了以“才”、“艺”为主题的“特色文化家庭”评选活动,评选出在文艺、绘画、诗歌、乐器、舞蹈、民间工艺等方面有特长的“特色文化家庭”30多户。

    完善机制,保障文化建设“花开千树”

    为使文化“百花工程”按时顺利的有序推进,邯郸县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制机,文化建设对口帮扶机制等。该县将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一同部署,一同实施,一同检查,一同奖惩,在全县形成了县、乡、村主管领导负总责,分管干部具体抓,层层制定工作责任目标的县、乡、村、户“四级”推进工作格局。并积极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成员单位及各级文明单位,开展农村文化共建活动,把临时性、分散性、情感性的援助帮扶,变成了有组织、有制度、有保障的运转体系。同时,该县积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力度,县财政每年拿出转向资金支持农村文化建设,有力的保障了文化“百花工程”的实施与推进。

(责任编辑:徐晶慧)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