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凌晨5点,记者奉命赶赴玉树灾区采访。汽车经过13个小时的艰难行进,于下午6点沿冰冻的巴塘河边公路驶入结古镇。眼前的路网纵横交织,干净的街道清新爽目,建设工地到处机声隆隆,热火朝天,已建成并交付使用的州医院、民族学校等公共建筑各具特色、分外耀眼。成片新建的藏式建筑物替代了蓝色的救灾帐房,一个集时代特征、民族特色、地域风貌之大成,充满浓郁藏族特色的新玉树轮廓在数万名建设者们的手下卓然绘就。
通天河畔种菜人
当初春的阳光洒向一座座山头,洒向高原小镇结古的时候,这里终于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好天气。
3月31日上午,玉树州委宣传部帮记者联系到玉树州电视台新闻部的记者索昂文德,请他为我们作向导和翻译。索昂文德是土生土长的玉树人,健壮的身躯、黑色的皮肤和爽朗的笑脸给人一种诚信、亲和的感觉。
沿着巴塘河向东15公里,索昂文德带我们来到了玉树州巴塘乡加多宝东风村蔬菜基地,在这里我们遇到了种菜能人杨俊天。
今年57岁的杨俊天老家在安徽阜阳,来玉树已经两年多了,现在和儿子儿媳妇共同经营着19座温室大棚。短短的头发、呦黑的脸庞,瘦小的身材,憨厚、朴实。当记者告诉杨俊天想采访他时,起初有点不大情愿。后来经过记者的软施硬磨,与杨俊天终于达成了共识。
杨俊天说,自从玉树地震之后,就一直想着为灾区人民做点什么。后来听人说这里交通不便,当地群众吃菜很难,自己觉得这正是一个了却心愿的好机会,于是就先让儿子和儿媳妇先过来,去年过完春节后自己也过来了。
杨俊天的6座大棚建于结古镇东风村通天河段北面,与其他菜农的大棚一起很整齐的排列着。记者从远处就看到大棚侧面灰色的墙中间一扇白色的小门格外显眼。走进小门,一片翠绿涌入眼帘,那是刚刚长成的小油菜。杨俊天告诉记者,由于冬天气候冷,所以只能种一些油菜、菠菜以及香菜等蔬菜,到了夏天天气暖和的时候就可以种辣椒、黄瓜和西红柿等多种品种。
听老杨讲,他以前就是搞种子农药这一行的,又有过在格尔木种菜的经验,所以在这一片他的菜种得最好。按现在一斤油菜2.5元的批发价,这一大棚油菜全部卖掉就能赚回3000-4000元。当记者问道19个大棚一家3个人能不能忙过来时,老杨说:“忙不过来,就只能慢慢来,雇人就不划算了。”
刚来时,搭起的温室里石头很多,种不了菜。所以一家3口人先把温室里的石头拣出来,一栋温室,3个人要忙4、5天。老杨告诉记者说:“现在地里的石头已经基本上被清理完了,菜的长势也不错,销路也不成问题。通过种菜,可以平抑当地菜价,能为灾区人民做点事情,心里挺踏实的。”
随后记者要求老杨带去看看他儿子的大棚。老杨听了以后显得很高兴,连忙给儿子打电话联系。打完电话后老杨说,他儿子马上就来了,让我们等一会儿,记者等了几分钟后还不见影子,就让老杨带记者过去。
正在我们驱车前去温棚的路上,恰巧遇见了老杨的儿子杨涛。记者表明来意之后,杨涛表示很欢迎。他很乐意的带记者去看他的温棚。刚进大棚的小门,一股芹菜的清香气息便扑鼻而来,大片的芹菜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杨涛指着枝叶繁茂、个头高达4--50公分的芹菜说,芹菜的杆越粗越大,口感就越好。目前芹菜的价格是1.5元一斤,如果顺利的话,这三分地里的芹菜一星期就能销完。杨涛一边说话一边与妻子忙乎起来。只见杨涛拿菜刀铲菜,每铲下一株,就顺手递给妻子,接过丈夫递过来的菜,许霞用手里的美工刀很麻利的切掉带泥的根系,然后熟练的摘下边叶,顺手就码成堆。杨涛说,等这茬芹菜收完了就种一些黄瓜、小乳瓜和西红柿,十几个品种轮流种。
在和杨涛交流的时候,记者得知他和妻子有两个孩子都在格尔木读书。大的7岁,小的才4岁,都由他母亲在那边照顾。他说,虽然自己和妻子想老人、想孩子,但一想到能为玉树重建做点贡献,就一直在坚持,等重建结束了在回去。
东风村村长格来说:“目前在这片区域共有692栋蔬菜大棚,加上其它村里种的蔬菜,就能满足州上40%的需求量,不仅为重建工作供给蔬菜,起到平抑物价的作用,还能帮助村民增收,真是一举两得!”
(责任编辑:徐晶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