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达牧民的新生活
4月1日,尽管天气晴朗,可是风很大,感觉很冷。上午10点多在驻村干部尼玛扎西的带领下前去巴塘乡铁力角村冰达社。
去往冰达社的路上经过一座架于巴塘河的小桥,桥栏杆上系着的多彩经幡在寒风中猎猎作响。
达冰社有位牧民叫才丁,因家住在路边,所以不一会儿就到了他家门口。两扇白色铁门已经打开,像是专门欢迎我们这些远方的客人。还没进门就听到一阵狗吠声从院子里传出来,原来他家养着藏獒。记者走进门,一栋坐西朝东的崭新藏式民居出现在眼前,高高的屋檐上绘着彩色花纹,宽大、明亮的玻璃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庭院分前后两院,后院住房、前院獒园。
乌黑蓬松的头发,高高的个头、挺拔健壮的身躯和有力的双手是康巴汉子才丁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寒暄过后,记者就被热情的才丁引进他的新居。进入客厅,最先跃入眼帘的是藏式茶几上摆着的藏式点心,一大盆风干牛肉,各种点心、油饼、还有橘子、苹果及各种饮料和罐头。靠门左手边的窗户下摆放着红色转角沙发,与绘着金色茶花的红色壁纸融为一体,右手边的藏式火炉上已烧开的藏茶壶盖在蒸气的冲击下哧哧作响。木质的柜子里摆着20英寸的彩色电视机,还有各种年代已久的藏式铜壶、铜锅等珍藏品。记者刚落座,主人家就端上了热气腾腾的藏茶。主人的热情,屋子里吱吱作响的炉火,让人感到温暖无比。
才丁告诉记者,他家是去年11月份入住的。全家共有9口人、和舅舅一块同住,一排房子160平米全部是由政府出钱修的。他住的房子花了2万多块钱装的修,由于屋子比较大,所以自己设计了隔断橱柜,现在前面是客厅,橱柜后面是厨房和储藏间,墙上紫红色的壁纸是自己选定贴上去的。
才丁说:“地震发生以后我家领到了政府发放的米、面、青稞、食用油、洗漱用品及行军床和被褥等生活用品外,还给每人补助了3800元现金。现在还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子,真是太感谢政府了,如果没有政府的帮助,我们是无法度过难关的!”
在谈到现在的生活时,才丁随后告诉记者,现在他和舅舅普布才让、还有一个朋友一起养藏獒,一年每人能挣二、三十万元,再加上平时挖虫草的收入,家里条件是蛮不错的。
尼玛扎西介绍说,铁力角村四个社共有600多户人家5000多人,去年11月底前全部入住新居。一栋80平米的房子造价是21万元,其中由政府补助12.5万元,辽宁省援助8.5万元。自从地震发生到现在,除了米面、食用油、被褥、衣服等生活用品外,政府还总共发放过四次补助金,每个人总共领到了3800多元补助金。如今,牧民们有的靠养牛羊,有的挖虫草,有的搞运输、有的养藏獒,生活渐渐好起来了。
离开才丁家,记者跟随尼玛扎西来到7公里以外的巴塘乡政府临时办公处。刚下车,记者就领略到草原上大风的威力,尽管戴着眼镜,但还是被风吹的直流眼泪。走进板房,虽然没有寒风,但里面依然冰凉冰凉的。20平米的板房里,一张单人床、办公桌和连不上网的电脑,组成了尼玛扎西一家的住所和办公的地方。屋里有一个小火炉。看到记者到来,尼玛扎西的妻子根噶措毛赶紧生起了火炉。不一会儿,屋子里就暖火起来了。
尼玛扎西负责的铁力角村有四个社,平时大到农村低保,小到牧民丢了牛羊都要去处理。有时候山里有盗猎,就得连夜赶去,回来时天都亮了。妻子根噶措毛是部队转业到乡上的,也在离巴塘乡上30多公里远的岔来村驻村,那里和甘肃甘孜州的真达乡接壤。
尼玛扎西和妻子是2002年结婚的。结婚后他们生了一个女儿,由于现在年龄还小,所以他们下乡时一般都带在身边。有时候就送到州上的亲戚家里,回来时再去接。地震时家里的房子都塌了,现在州上的新房子还没盖起来,所以平时都住在帐篷里。去年他家用住房贷款花7.6万元买了一辆东风标致小轿车,代了摩托车。尼玛扎西说,现在有车下乡是方便多了,但两个人每个月的工资加起来除去还贷和汽车的油费就剩不了多少,有时还借着花。
“本来以前有好几次机会可以调到县里去上班,但自己实在离不开这片草原,所以还是放弃了。尼玛扎西说:“现在社会上很多有钱人都在享受生活,但我觉得只要草原上的牧民们生活得幸福,自己就很知足了”!
(责任编辑:徐晶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