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内丘发现隋唐邢窑遗址群

2012年06月04日 11:38   来源:中国经济网   
    6座隋唐窑炉相对集中、完整,形成群落;丰富的瓷片堆积层中,发现隋代白瓷碗、带“盈”字款白瓷玉璧底碗、唐三彩陶片等重要标本……

    中国经济网邢台6月4日讯(记者雷汉发、通讯员薄国纯 石晓鹏 王增国)近日,中国经济网记者从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文物部门获悉,该县发现隋唐时期大规模邢窑遗址群落,已探明有6座相对集中的隋唐时期邢窑窑炉和丰富的瓷片堆积层,并已采集到隋代白瓷碗、带“盈”字款的白瓷玉璧底碗、唐三彩陶片等重要标本。

    5月29日下午,记者在内丘邢窑发掘现场看到,在已发掘了1米左右深度不等的12个探方内,十余名考古发掘人员正在省文物考古专家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现在专家们正在对已发掘的各个探方内进行地层研究,用以明确各个探方内回坑的打破关系(‘打破关系’是考古学上用于判断年代先后的专用术语)。”内丘县旅游局文保所所长贾成会介绍说。

    据省文物研究所内丘考古队队长王会民介绍,“目前我们正在对明清时期的文化层,包括一些夹杂的现代遗迹进行细致的剥离。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已经显现出3处隋唐窑炉的窑顶。同时,在已出现的瓷片堆积层中,发掘出大量含有各种釉色的瓷器、陶器、唐三彩以及各种窑具、匣钵等邢窑相关产品。”

    据考古资料表明,邢窑创烧于南北朝晚期,经过隋朝的飞速发展,到唐朝时已达到鼎盛阶段,成为我国早期生产白瓷的中心,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其精美的细白瓷作为贡品入主宫廷,还远销海外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因在古代通常以烧制陶瓷的窑场所在地的州命名,内丘在唐代隶属邢州,故得名“邢州瓷窑”,简称“邢窑”。其与当时的越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并称“七大名窑”。因其与当时的南方越窑青瓷并驾齐驱、平分秋色,被后人誉为“南青北白”。这在多种历史文献中均有记载。如: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邢瓷类银似雪”;唐代大诗人元稹在《元氏长庆集·饮致神曲酒三十韵》中写到“雕镌荆玉盏,烘透内丘瓶”称赞邢瓷釉色滋润,质美如玉;唐代李肇在撰写《国史补》时说道:“内丘白瓷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反映了唐代邢窑白瓷产量巨大,畅销全国。

    内丘“邢窑”遗址的考古发现,在近60多年来多次被发现。自上世纪50年代初,在内丘瓷窑沟等村即发现了一些金元时期的瓷片。1984年,在县境内发现邢窑遗址28处,收集瓷片标本上万件,其中有20多片带“盈”字款的标本。1985年12月9日,在“河北内丘邢窑鉴定会”上,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冯先铭教授肯定的说:“内丘是邢白瓷正宗”,证实了与唐代文献记载“内丘白瓷瓯”的正确性,使困扰陶瓷考古界多年的“邢窑之谜”得以正式揭开。1988年7月,省文物研究所“邢窑考古队”,在内丘首次发现隋代的透影白瓷200多片。1996年11月20日,内丘的邢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年4月,在原内丘县城服务楼及周边区域建筑拆迁改造过程中,县文物保管所在施工前考古勘探,发现了此次的隋唐时期6座邢窑窑炉和丰富的瓷片堆积层,并采集到隋代白瓷碗、带“盈”字款的白瓷玉璧底碗、唐三彩陶片等重要标本。此次发现的6座窑炉完整程度绝无仅有,并且相对集中,形成群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考古价值。

    为此,该县责成文物部门逐级上报上级文物主管部门,向国家文物局申报考古发掘申请和工作计划。目前,经省文物局批准,由省文物研究所王会民带队的考古发掘队,已正式入住内丘开始前期粗探发掘工作。王会民说“此次考古发掘价值很大,非常有可能被列为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此外,6月9日,全国文化遗产日河北主会场将在内丘县召开,届时将举行全国文化遗产日河北主会场开幕仪式、邢窑遗址发掘公众考古、邢瓷精品展览等活动。同时,该县将以邢窑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为中心,筹建高标准的“邢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中国邢白瓷文化产业园”。目前,已聘请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正编制邢窑博物馆的项目规划和邢瓷文化产业园修建性详规。

(责任编辑:徐晶慧)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