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机制创新为切入点,打造融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媒体优势于一体的全媒体资讯平台——这是牡丹江传媒集团党委实施跨媒体深度整合、实质融合的全新思路。
创新推出“牡丹江模式”
组建产业化集团,实行政事、政企分开,区域内跨媒体重组广播、电视、报纸,创下了三个“全国第一”——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改革经验和做法受到中央、省市和国内传媒业界、学界关注和肯定,被誉为“牡丹江模式”、“牡丹江现象”。
然而,疑问接踵而来: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是企业化集团,并且把党报、电台和电视台也企业化了,这会不会导致媒体喉舌功能的弱化?媒体的正确舆论导向又如何能保证?
对此,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党委给予了这样的回答:在始终如一地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和媒体的社会公益性原则的前提下,走产业化之路,遵循企业运营和发展的操作规律。他们始终注意掌控宣传管理特别是终审管理和播发管理渠道;始终对新闻宣传实行非商品化原则;始终把围绕中心、弘扬主旋律作为媒体的首要任务,采取一切有力措施,千方百计提高宣传质量。
与党委政府同频,与人民群众共振。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牡丹江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上先后开设“市民公益大讲堂”、“行风热线”等民生专栏,组织开展“爱心助学帮扶”、“创业直通车”等公益活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800余件,募集爱心助学资金227万元,帮助314名困难学生实现了求学梦。
与此同时,他们开辟开设创先争优活动、“先优人物事迹巡礼”等栏目,结合纪念建党90周年活动,推出了“红旗飘飘”、“牡丹江红故事”、“红色经典影片展播”等专题节目,在全市营造了创先争优浓厚氛围。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党委还深入采访挖掘创先争优活动中的典型人物事迹,先后推出人民的好法官金桂兰、我们的好支书刘春利、大学生村医王福宝、国库守护神刘香平等一大批在全国和省、市产生较大影响的先进典型。其中,金桂兰典型事迹受到中央领导高度关注,20多家国家级媒体来牡丹江采访报道,中宣部在人民大会堂组织金桂兰事迹专场报告会。
深入基层反映民情民意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党委牢记自身职责和使命,结合在新闻工作者中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组成多个采访组,近百名记者深入基层一线,以近距离接触、体验的采访形式,推出了一批生动感人的精品佳作。
“接地气”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走转改”脚底板走出好新闻。以“走转改”为载体,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党委进一步深化了创先争优活动内容和形式,不仅让每一个新闻工作者找到自身创先争优的切入点,而且在活动中开设的一些栏目,也被打造成民生品牌。牡丹江日报推出的“社会体验”专栏,牡丹江晨报开辟的摄影专版“普通人的一天”,电视《新闻联播》推出的《走基层·农家故事》等栏目,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一线工作者的工作、生活,观众、听众、读者常常把电话打到编辑部来,他们说,这样的报道真是说到了老百姓心坎里。
在此基础上,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党委进一步把“走转改”活动制度化,规定记者每月下基层次数不少于4次,“走、转、改”相关稿件播发量每月不少于20%。并要求各个媒体与基层单位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在工矿企业、社区街道及各行各业,包括县(市)区建立常态的“走、转、改”联络点或联络员,并规定把采写编发“走、转、改”稿件作为考核新闻采编人员的重要工作内容。通过不断地制度化、常态化,不仅确保了新闻报道为民亲民惠民活动持续深入开展,更为牡丹江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闻舆论的动力源。
打造创先争优团队
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对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领导班子的顶层设计的能力是一个严竣的考验。为此,集团党委每年通过制定学习计划、下发学习教材课件、集中安排授课培训等方式,使班子成员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政治理论和业务素质,用新知识、新理念、新信息丰富和武装头脑。在企业化运营的过程中,新闻传媒体集团党委通过不断规范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董事会、党委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权界定及履行职权规则,明晰党委会、董事会的决策功能,保证党委会在重大事项、宣传导向、重要人事任用和监事会在资产运行方面的监督功能,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党委还结合集团实际,制定了《关于集团高层管理人员廉洁自律的规定》,每年作为集团党委一号文件印发,就高层管理人员不许以各种形式对下属封官许愿、跑官要官,不准安排子女亲属到本集团工作,无公务需要严禁与下属进入各类娱乐场所等13个方面做出严格规定。
在员工队伍建设上,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党委广泛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三项教育”和评选“十佳记者”活动,增强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意识。为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塑造新闻工作者创先争优的良好形象,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在负责一线采编、经营工作的窗口单位和部门开展党员挂牌、设立先锋岗、公开服务承诺、参与群众满意度行风测评等活动。他们严格规范了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行为,制定了《禁止有偿新闻规定》、《软广告界定标准》、《新闻采访六要六不要》等规定,严明纪律、规范行为,通过向社会公布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监督举报电话、聘请社会监督员等方式,接受社会公众监督,推进实施创先争优塑形工程。(中国经济网记者倪伟龄 马桂敏 于林波)
(责任编辑:徐晶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