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发布撒哈拉以南非洲区域国家信用风险研究报告

2012年07月11日 22:25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上海7月11日讯(记者 李治国)大公通过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区域(以下简称“该区域”)内44个国家(除索马里)评级要素的综合研究后,认为虽然绝大多数国家的信用风险仍处较高水平,但已出现小幅改善。与此同时,近期中东北非政治动荡以及欧债危机的持续发酵,将对部分国家政府偿债能力带来负面冲击。具体分析如下:

    一、短期内该区域不稳定因素显著,新的政治危机可能发生。

    经过多年发展,该区域国家内部矛盾趋于缓和,政府治理水平有所提高,但多数国家仍处于从传统部族社会向现代国家的转变过程,政治发展尚属初级阶段,部族之间及社会矛盾较为突出。在中东北非政治动荡之后,由于多数国家政府第一时间积极采取措施,因此该区域不会出现大规模不稳定局面。不过,引发北非地区政局动荡的政治、经济因素在该区域同样存在,欧债危机的持续发酵及全球经济放缓也将波及该区域,且2012年有十几个国家面临领导人或议会选举,届时该区域不排除发生新的政治危机的可能。

    二、短期内经济增速微幅加快,但全球经济放缓以及经济结构性脆弱问题将制约该区域中期经济增速。

    全球金融危机之前五年,在较高的资源及能源价格带动下,该区域实现平均6.5%的经济增幅,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高,同时产业结构单一,贸易逆差严重,基础设施薄弱,对外国资金依赖程度偏高等经济结构性问题也有了一定改善。2011年在外部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该区域经济增速达到5.1%,大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短期内,欧债危机的持续及由此带来的全球经济放缓虽对该区域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但干旱及政治危机等因素的缓和将推高总体经济增速,预计2012及2013年该区域经济分别增长5.5%和5.3%,中期内受全球经济放缓以及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的影响,经济增速约为5%。

    三、在各国政府金融改革及区域联盟监督下,该区域金融发展水平有所提高,抗冲击能力加强,但总体金融发展程度仍较低。

    截至2011年底,该区域国家平均储蓄率为19.8%,同期广义货币M2和对非金融私人部门的信贷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7.9%和35.0%左右,在世界范围内处于很低水平。不过,由于大多数国家金融体系对国际金融市场的融入程度较低,受国际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的直接冲击较为有限。相比较而言,南非等金融体系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受欧债危机波及较深,信贷状况显著恶化。但其对欧洲国家的直接风险敞口较少,国际投资净流出局面有所缓解,总体风险可控。

    四、该区域财政收入能力不断提升,赤字局面有所缓解,债务负担及偿债压力较小,但少数国家偿债能力呈现下降趋势。

    随着财税体系的改进及财政管理的不断加强,该区域财政收入逐年增加,但“三高”(高失业率、高通胀率、高贫困率)问题突出,各国政府为加强基础设施增加资本性支出,及近三年为刺激经济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得财政收支状况仍未恢复至金融危机前的总体盈余状态。截至2011年底,该区域平均财政赤字率为2.4%。预计伴随各国财政巩固政策的相继实行,2012及2013年财政赤字率将分别下降至1.8%和1.5%。在重债穷国减债倡议以及多边债务减免计划框架之下,该区域国家政府债务经过多次减免,截至2011年底已经下降到33.1%,且大多数债务为官方援助或国际低息贷款,总体偿债压力及每年的融资需求均较小。通过对基准、乐观及悲观情形下的政府债务进行预测,大公认为未来五年政府平均债务率在40%以下。

    该区域石油出口国依靠自身财政盈余积累,政府偿债能力较有保障,但国际原油价格波动使得政府偿债能力存在一定脆弱性;中等收入国家因经济、金融等发展水平较高,政府偿债能力尚可,但受全球经济放缓及非石油资源价格下降的影响,经济增速和政府偿债能力趋于下降;多数低收入国家中普遍存在“三高”现象,经济、金融发展水平低下,经济结构脆弱,财政赤字及经常项目逆差严重,外汇储备不足,依靠自身能力难以偿还债务,因而不得不寻求官方援助或等待国际组织施以援手。

    总体来看,该区域国家在政治、经济、金融等发展水平有所提高,且中国、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在贸易、投资上对传统伙伴形成有效弥补,该区域经济增长仍将保持较快水平。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连续的财政扩张之后,各国财政赤字出现恶化,预计各国政府将逐步采取措施进行财政巩固,而政府债务减免进程也将继续推进,导致该区域国家总体财政及债务状况将趋于好转,但少部分国家偿债能力呈现下降趋势。综合以上因素,大公认为,未来1-2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总体偿债能力将保持稳定。

    

(责任编辑:耿敏)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