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话剧《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登陆大剧院

2012年07月25日 11:18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25日讯(记者张济和) 中国经济网记者获悉,7月24日下午,台湾果陀剧场话剧《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在国家大剧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导演杨世彭、主演金士杰、卜学亮共同亮相,和媒体分享了他们创作该剧的难忘经历。8月3日至6日,该剧将在国家大剧院戏剧场精彩上演。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采访。肖熠摄


    话剧《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改编自美国经典畅销小说《相约星期二》,由台湾著名导演杨世彭亲自改编剧本并执导全剧,台湾著名表演艺术家金士杰与金牌主持人卜学亮联袂演绎,重现了一段真实的生命故事——“学会如何死亡,就学会了如何生活”,一位老人在生命最后14周的人生箴言,强烈的撞击着当代人的心灵。据悉,该剧在台湾与上海演出屡创佳绩,此次是首次登上北京的舞台。因此,国家大剧院与剧组特别选择了一个星期二与北京媒体相约,也希望暗合该剧的剧名。

    一堂适用于当下所有人的心灵课程

    话剧《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是小说作者米奇·爱尔邦的与莫利教授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米奇在与毕业后16年与老师第一次重逢,那是一个星期二,他在电视上得知了曾经的老师罹患绝症。教授面对学生却笑盈盈的问道:“你来看我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想知道死亡的滋味?”全剧最震撼心灵的叩问——“你和你的心灵能够和平相处吗?”正适用于活在当下的所有人。

    据悉,该剧在去年2月首演时,轰动全台,不断刷新加演记录,一口气演了30多场,成为台湾话剧首版演出场次最多的佳作;同年12月,该剧赴上海演出再次引发强烈反响,创下票房连续爆满的佳绩。迄今为止,该剧共上演六十余场,吸引了超过十万观众进剧场观看。“这部戏可爱的地方在于,观众一路在笑,最后却流下眼泪。它并不煽情、却触动深情。”导演杨世彭真诚的说“现在,我们替莫利教授把这堂课带到北京来了。”

    谈到当初创作的初衷,杨世彭说:“我看过的戏剧在1000部以上,很少会流泪,但是第一次在美国看到这部戏的时候,我流泪了,我觉得应该把这部戏带到台湾。”在翻译这部作品时,他常常被感动到必须要停下来平复自己的情绪,“因为每个人都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泪点”,比如莫利教授曾教导米奇,如果你有一些想对亲人说的话,一定趁早讲出来,“这让我想起了我和父亲的关系”,杨世彭说。

    金士杰、卜学亮联袂演绎要让北京观众泪腺瓦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剧除了有着感人肺腑的故事,还是一部极其考验演员功力的作品:两个小时、两位演员,要撑起整个舞台。台湾著名表演艺术家金士杰曾因出演《暗恋·桃花源》中的江滨柳为内地观众所熟知,此次他仅以上半身演绎患有“渐冻症”的莫利教授、精湛演技令人折服。为了演好这个角色,金士杰去看望过许多渐冻症病人。“我第一次看到渐冻症病人的真实录影带,就是莫利本人。他想戴上胸前挂着的眼镜,可从胸前到鼻梁的小小距离,对渐冻症病人来说是咫尺天涯”金士杰说。金士杰被莫利教授这个角色深深感动,当他第一次拿到剧本时,惊讶于杨世彭对剧本的成功改编,“简直是弹无虚发。”教授在剧中的第一句台词是“你真的以为再见都不说一声就可以告别你读了4年的大学吗?”16年后那个曾连再见都不知如何表达的腼腆男孩,成为了人们眼中的成功人士,却感到空虚彷徨、仍无法正视和表达自己的感受,但莫利教授在生命结束前,说出了让观众泪腺瓦解的最后一句话:“米奇,我终于让你哭了”,这是一个老师与他的学生在进行情感的角力,是一个老师能够给予学生的最后一堂课。金士杰精彩的完成了这场感人至深的生命诠释。

    据悉,该剧的另一位主演卜学亮为参加周二在北京的媒体见面会,专程调整了在台湾的工作日程,赶在发布会开始前抵达了北京。作为台湾电视金钟奖得主、他曾因主持台湾金牌综艺节目《超级星期天》而红极一时、也是在众多黄金档偶像剧中闪光的超级“绿叶”。这次在话剧舞台上,他可谓是真正颠覆了自我、全力饰演“学生”米奇,与金士杰同台对弈内心戏。他坦言:“内心戏是个很大的挑战!”随着莫利的渐冻症病情加重,他的肢体在逐渐丧失行为能力,卜学亮就在剧情中担负起大部分“动作戏”,从年轻时的活跳青春,到事业高峰的世脍江湖,再到受师感化后的温稳柔和,在短短的2个小时内,卜学亮的表演层次也需要一点点变化递进。卜学亮坦言,在这部戏中他发现了一个崭新的自己,也从戏中懂得了要“把握当下”,他对这次在北京的演出充满期待,希望通过大剧院舞台“让北京观众看到一个不一样的阿亮!”唤醒每位观众心中那个“曾经的自己”。

    

(责任编辑:秦宇雯)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