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24孝"标准引热议 宁波将制订《养老服务促进条例》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新"24孝"标准引热议 宁波将制订《养老服务促进条例》

2012年08月17日 10:5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亲自给父母做饭……这是8月13日发布的新版“24孝”中列举的行动标准。继今年6月“常回家看看”入法引起了社会巨大关注之后,此次新版“24孝”又掀起一场“孝亲敬老”能否标准化的大争论。

    新“24孝”行动标准

 


   

   声音

    网友直呼“惭愧”

    13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了新版“24孝”行动标准,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教父母学会上网等位列其中。

    仔细看完这24条标准,网友“钱塘石”在微博里写下:“良心发现!总把爸妈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很少想到爸妈也很不容易。”这句话,同时转发给了几个好友。

    在一个接一个的转发中,“新24孝”迅速成为网络热搜词汇。截至14日15时50分,记者通过网络搜索到超过12万个相关页面,超过31万条微博。

    在转发中,“惭愧”、“检讨”也是出现较多的词汇,网友“嘟嘟童鞋”写到:“自己做到的真是很少,惭愧啊,今晚给爸妈打电话估计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网友“樊夫俗子”说:“太惭愧了,对不起我老爹老娘,我竟然没有一条合乎标准的,我要反思,我要检讨。”

    也有网友表示:“百善孝为先,要一辈子遵从,自勉。”

    “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还有网友把《父亲》《母亲》《新24孝》等感念父母养育恩的歌词和视频发布在跟帖中,把网友感动得“一塌糊涂”,惭愧声一片。详细>>>

    评论

    反方

    细化了的标准很不标准 看似全面实则僵化

    乍听新“24孝”标准,笔者感觉很新奇,逐一看过比对以后,笔者觉得细化了的标准其实很不标准!首先,很多“标准”交叉甚至重复。其次,某些“标准”不具普遍意义。再有,有些标准忒矫情。详细>>>

    这种列举式的“孝标准”尽管看起来很全面,很有人情味,实际上却颇有僵化之嫌,并不科学,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逐条分析新版“24孝”行动标准,不难发现,其中一些标准门槛较低,比如亲自给父母做饭、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等等,我们都很容易达到;但也有不少标准的门槛较高,比如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定期带父母做体检,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等等。子女要达到这些标准需要具备几个必要条件,有一定经济实力,有空余时间,有适宜的环境,或许还需要有稳定的收入、与父母共同生活或离父母住址较近。而对于收入不高、离父母距离较远、工作压力较大或工作环境特殊的子女而言,这些标准则显得有些苛刻,不太现实。详细>>>

    鉴于此,新版“孝规”,大可不必非要“24项”,有个八项十项即可,要让大多数子女“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当然,再过若干年,大家都“小康”了,“新版孝规”,再作适当地修改,再作适当地提升,那也不迟。详细>>>

    倡导孝道重在传递孝的实质 不需要一场标准化运动

    倡导孝道重在传递孝的实质,制定的行动标准,要让绝大多数只要愿意就能做得到,能枚举多少就是多少,或者通过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关注的选项超过的一定比例的,有多少便是多少,没必要非得“24孝”不可。殊不知,孝道要继承的是内涵,非表面上的形式,行动准则对于绝大群体不具操作性,不得不说有生搬硬凑的嫌疑。详细>>>


    孝应该呼吁,但不必标准化。这种呼吁,可以具体一点,比如说“常回家看看”,提倡应该,但没有必要将其上升为孝顺的标准。不仅是孝,任何道德领域的东西,都不应该制定标准。将道德内容标准化,反映出一种道德速成的浮躁。而事实上,道德有着自身的规律,也受着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因素掣肘,根本就不可能速成。

    孝顺不需要一场标准化运动,道德也不需要一场标准化运动。即使担忧孝心下行,焦虑道德滑坡,也应该老老实实按照规律,用心做好“心灵的事业”。对于孝,可以呼吁不必标准,也没必要定个“二十四”的上限。详细>>>

(责任编辑:石兰兰)

商务进行时